我的微信朋友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过这么一句话“微信一直努力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把每一个用户当做他的朋友。”而微信朋友圈则是最好的体现。从2012年微信4.0版更新开始,朋友圈正式上线,自上线起朋友圈就一直坚持按时间线排序,而非智能排序,显然,智能排序能带来更多的广告位,效果也会比混插进的广告来得好,可是微信没有,坚持原始按时间线排序看似不懂变通获益甚少的行为,恰恰是朋友圈与小红书、b站等社区型平台显著的区别之一,即你在朋友圈里所发的内容都是平等的,于朋友圈而言,相较于内容筛选,更重要的是筛选人,把用户当做自己的朋友,关注用户的需求,不是根据算法机制向他们推送“你觉得”他需要的优质内容,而是把主动权留给他们,和用户处在同等地位。

        但即便如此,我现在的朋友圈随着微信好友的增加依然变得乌烟瘴气。朋友圈本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地方,在2018年我使用微信开始,朋友圈还是个干干净净的地方,看着不同的人分享着各自的生活,有趣的、随心的、甚至是些平平常常的内容,都是那么新奇,相比微博、小红书之类的社区平台,朋友圈更显得亲切,也不会因数据筛选使得内容越来越高度同质化,了无新意,可现在的朋友圈更多的是“表达”,而没有了“自我”,朋友圈作为一个可以分享日常的空间,是我们了解一个不熟悉的人的入口,透过朋友圈这个小窗口以初步认识他人,可是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提到的:“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于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朋友圈发什么有利于塑造自己的形象,朋友圈里的自我表达也随之被理想化和夸张化。

        “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在微信好友只有少数熟悉的好友时,通过朋友在其朋友圈发的文字、图片我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甚至可以从他发文的习惯看出他的性格等等,而我现在的朋友圈人设似乎越来越清晰化,也越发不显真实,我的朋友圈也越来越热闹,随便点开都是长长的文案配着标准的九宫图、四格图。

        这类人设清晰的人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为了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人,一类则是趋向于商业化的人。以我朋友圈里的一个学姐为例,虽然她的个签并不像社交平台上的博主那般有写出明显的定位,但从她朋友圈所发布的内容来看,便可知道她给自己塑造的是一个新传考研带读的暖心学姐人设,和小红书上的那一类博主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种营销方式,其区别便是在于小红书博主是靠吸粉、流量等变现,而朋友圈的发布则是在其中穿插公开课、拼团课等实现获利,她的朋友圈很丰富,每天都会更新小五条,新传每日一词是每天的第一条,其余朋友圈则以分享新传带读班和全程班请况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为主体,当然其中也含有少部分的关于自己生活的朋友圈,比如“【早安·伙伴】开启元气满满的周一,每天都会有新的小美好在等你️要加油呀!”并配图自己拍摄的图片或者一些有趣放松的小视频,这些看似生活化的朋友圈,温暖、阳光、鸡汤却恰恰是她为自己设立的暖心学姐的人设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微信号都成了营销号,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在朋友圈刷屏营销内容,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识广阔,有的是为了自己获利,可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