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已经陪我们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在历史的书卷中,它始终是那无法抹去的光辉的一页。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还是后来的《唐诗》,《宋词》,无一不都在为我们传达一种美的感受。时至今日,每当打开一本诗词,那一句句隽永的诗词仿佛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将我的思绪拉回到数千年前那个不凡的时代。

图片发自App


  诗词究竟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很多人可能并未真正意识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在一遍一遍的教我们朗诵诗词,即使那时连一首诗的字都认不全。到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诗词。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律诗,什么叫做绝句,明白了怎么区分古体诗,近体诗,也懂得了怎样从一首词中读懂作者当时的感受。每当品读诗词时,透过这一个个熟悉的文字,我都仿佛穿过了这千百年岁月的羁绊,在滔滔黄河的岸边看李白饮酒舞剑;在滕王阁上看王勃高谈阔论,吟诗作对;在赤壁矶下看苏轼举酒嘱客,横槊赋诗。诗词就有这样的一种魅力,它能打破时间的格局,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当时岁月的冲击。

图片发自App


  然而,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化,我们却在担心它的传承问题。诗词,很多人都背过,然而这仅仅局限于中学时期。高中毕业之后,那些优美的古诗词就如同被我们耗费的青春一样被我们抛在了岁月的角落里。很多人都说读诗读不懂,根本体会不到它的美感,或者说它根本没有任何美感。一种文化,传承了千年仍然没有消逝,可见它是多大的生命力。要是没有足够的美,恐怕它早就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今天我们就来品味品味诗词的这种绝无替代的美。

图片发自App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说起诗词,意境永远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可见,意境对诗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抛开种种的写作手法不谈,光看这些场景都能令我们叹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深秋的夜晚,满天的寒霜,岸边红火的枫叶摇曳着江中孤寂的渔船;“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最喜欢的几首诗之一,这样的意境描写真的是让人赞叹不已。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都是千年以前的诗人身临的场景,不禁又感到特别的美妙,仿佛自己跟那个时候的诗人来了一场面对面的谈话,让人向往。

图片发自App


  诗词之美,美在感情。诗人写诗,无非是为了表达情感,或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或羁旅思乡。凡此种种,都向我们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而通过诗词,去慢慢品读诗人的感情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古人抒情贵在含蓄,越是深刻的感情,他就越不会直接表达。失意时,他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所爱之人拒绝时,他会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思念亲友时,他会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感慨人生无常时,他会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感情虽不着一字,但是却又处处都体现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诗读的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在千百年的古人也同样遭遇过,而且还跟我们有着相同的感慨,想想是不是很奇妙。见景起情,见物寄情,同样都是古人惯用的手法。

图片发自App


  诗词之美,美在韵律。顾名思义,韵是音韵,律是格律。韵律不是在唐朝才有的,早在先秦时期,诗歌就被人们当做歌曲来传唱,我们熟知的《诗经》里有不少都是当时国家的国歌,旋律优雅,歌词委婉。后来随着诗词的发展,对韵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个时候的诗歌对韵律是非常的讲究。平仄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严格的还要求词性,词意的对称,而且每首词都要求押韵,每首词都有自己的韵脚。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读起来自然是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到了宋代,词发展到的顶峰时期,虽然词没有诗那样严格的要求,但是它的韵律感却没有就此衰减。我们都知道,宋词在当时都是拿来吟唱的,很多都是拿来伴舞的。无论是长短句的使用,还是句式的转换,都是要给人以顿挫感的,让人神游其中,流连忘返,直到后来元曲也是这种风格。


  诗词之美,是一种岁月沉淀的沉着之美,它不像是大河奔流的磅礴之美,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幽静之美。急躁的人是读不得诗词的,唯有静下来,你才能切实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温一杯香茗,捧一本诗词,品一段岁月的起起伏伏,何其快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