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心安即度

心安即度

文/石岩磊

图片发自App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异常活跃的盛况,涌现出许多独树一帜的思想理论,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门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阴阳家等等,尤其是儒、道两家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它们在意识观念上存在很多不同点。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推崇中庸,崇尚和谐,其代表人物有“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而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不争的理念,其重要的倡导者是老子与庄子。尽管两家的宗旨风格迥异,但它们认知世界的方法手段大同小异,即都纯熟地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模式,思辨性是它们共同的特色。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就提出一个典型观点“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因失败而后悔,用来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亦指要懂得进退。道家集大成的典籍是《道德经》,里面着重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与坏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好,也不会存在彻底的坏。

      无论是儒家的过犹不及,还是道家的福祸相依,全强调要把握好一个“度”字,然而物理上的长度、温度、弧度、厚度容易度量,可为人处事方面的尺度却很难掌控,谁能明确指出好和坏的临界点在哪里?谁又能明白无误地说出福与祸的分界线?或许原因正在于好坏、福祸本身就是相对的,并富有弹性。

        有人对仕途无限向往,有人一心要采菊东篱,有的人视钱如命,而有的人情义至上,有人把声色犬马当作快活,而有的人将修身养性看做追求,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得失、利弊自然会千差万别。蝇以粪香,蜂以勤荣,不一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天差地别的是非评判。那有没有相对统一的准绳可以判断曲直、高低呢?

        或许心安才是王道。儒家倡导:“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便是其主旨。道家力主“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知足之足”即是“安”。儒、道两家的殊途同归也便是必然了。

      人们不管是渴求富贵,还是安于悠闲,不论是出类拔萃,还是平凡寻常,只要能做到心安理得,没有懊悔抱恨,便把握住了“度”的命门,就可自渡成佛。“心安即是归处”,心安也是儒家正心之要,亦是道家静心之基,它将两大思想体系的根须盘结在了一起,更是让人们在如逆旅的人生中寻觅到一份坦然与安宁。

        2019.10.27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心安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