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死都不怕,你还怕老?

最近在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因为这本书探讨的四个部分很有趣,所以我就把书名记了下来,当当做活动的时候,连同积累的书单一起买了。

拿到书的那一刻觉得这本书听厚重的,版面做得很简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又是一本烂大街的鸡汤啊!

直到最近翻开来,猛然发现:书不可貌相!

全书总共讨论了四个部分:死亡,焦虑,自由和孤独,目前正在看第一部分。

作为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外行人,很多专有名词我都看得不太懂,比如超体,会心治疗,全人医学,终极关怀……,只能按照大概的理解继续下去。

图片来源于沙沙野

虽然开始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坚持撑过开始的导读,接下来的旅程要容易得多。

目前我看到的是第一部分——死亡,这部分里有大量的临床医学案例,以及很多在心理学或者是精神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的学术研究以及他们的观点之类……很有意思。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前,在我看来,死亡等于是恐怖,失去,尸体,棺材……,这些都是存在于自己脑海里的对死亡的印象,但从来不会主动拿出来讲。

记得以前几年前外婆和表哥因为意外相继去世,我没有参加他们的葬礼,但是我母亲去参加了,而且在她得知表哥去世的那一晚上,她哭了一整晚,我听着她的哭声,也没觉得多伤心,毕竟我跟表哥联系得不亲密,但是母亲是看着表哥长大的,他就像她的孩子那样,在她的怀抱里长大。

图片来源于沙沙野

我也是从那以后开始惧怕“死”这个字,我从来不会主动提到这个字,朋友无意中提起,我也会刻意转移话题。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出门看到往来不息的车,我都能在清醒的情况下幻想我被车撞倒(表哥是因为车祸去世),亲人朋友晚一点回家,我也会不受控制地幻想他们是不是被车撞到了?

然后是害怕看任何的恐怖电影,喜剧的都不行,也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睡觉必须有光……。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生病了,后来我渐渐对死亡“没有”了恐惧,但却对身边的事物越来越焦虑,总觉得他们都会远离自己,会失去,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生命毫无意义……

我从来,不敢主动跟亲密的朋友说起这些情绪,因为怕他们说“矫情”。

所以,于我而言,拿起这本书看,也是勇气的体验。

前几天跟朋友无意中又撩起这话题,她说她其实一点都不怕死,“死就死,有什么好怕的?我就是想到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办?我的家人朋友怎么办?”

说着,她又转到另一个话题,她说上一次去香港看防弹少年团的演唱会,身边坐着的全是在校大学生,00后,就在那一刻,她就觉得自己老了。

前段时间她还买了一箱面膜回家,说要好好保养。

图片来源于沙沙野

我当时笑她,你都不怕死,怎么就怕老了?变老的终点不就是死亡吗?相比死亡的一瞬间的痛苦(也许死亡的那一刻是痛苦的),那变老的过程不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吗?

青春不在,皱纹越来越深,多厚的粉底都不能填满;头发变白变稀疏,没办法像年轻时那样扎好看的头发,洗头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无缘无故扯下来一根头发;手脚变得迟钝,想跑步想像年轻时那样蹦蹦跳跳……不能,时刻都得注意着点,生怕骨头折了;年轻时候很喜欢的韩剧偶像剧玛丽苏小说,似乎都提不起兴趣了……

这些,相比于死亡,不是更加恐怖吗?

其实归根结底,无论是害怕变老,还是对生活的焦虑,欧文.亚隆都把这归根为死亡焦虑:因为我们怕死亡,所以才想要通过两性运动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也是因为死亡焦虑,我们对生活产生各种焦虑,病了没钱医,没钱结婚,没钱经营美好的未来……说到底还是对死亡的恐惧。

假设地球人不会死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限的,我们还会生孩子吗?我们还会担心未来吗?我们还会担心变老吗?我们还会担心生病吗?

书中引用了托马斯.哈代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有变得更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恐惧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死亡也在那里,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存在于这天地间,该来的终将会到来,躲避没有用。

虽然无论你看多么精辟的书籍,知晓多么振奋人心的道理,但你依然会恐惧死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至少我知道了我惧怕的是什么,我该勇敢面对的又是什么。

当某一天,我们对待死亡就像对待鲜花凋零——春天花开了,秋天就该凋谢,以这种态度对待死亡,也许人的一生不会那么受限。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风景,把那些害怕死亡的时间腾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等于延长了生命。而对待变老,也许会从容一点。

图片来源于沙沙野

“妈妈,为什么花朵会凋谢?它是死了吗?”

“没有死,到明年春天,它就会回来。”

“那你呢?死了会回来吗?”

“不会,但我会永远爱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死都不怕,你还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