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活化读书笔记,建立私人“图书馆”

藏书代表着一个人的积累和底蕴,所以很多人哪怕仅仅是叶公好龙,也会在家摆上书籍作为装饰,营造文化气息。而说到藏书,莫过于图书馆了。

那如何将我们读过的书、记下的笔记整理收纳,建立一个私人图书馆,自己当馆主呢?

01重读增加馆藏

重读可以强化阅读记忆。

做完读书笔记,我们已经将自己心动的词句和自己阅读时的感想,写了下来,但是人都是善忘的,写了读书笔记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把读书笔记放在书架上展览。这种“种草式”的阅读,并不能让人有真正的收获。

重读可以再次碰撞火花。

人的思想是会进化的。读书笔记一旦做好,笔记中的摘抄和感想就都已经过去时了,可能只需要两个月,甚至一个星期,你的想法、感受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就需要重读读书笔记,你就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把这些新想法记录下来,那将是又一次的阅读经历。

都说好书是常读常新,其实新的不是书,而是读者。好书的内涵一直都在,有了更多经历的读者,就能从书中挖掘出更多、更深层的内涵。

那怎么样进行重读呢?

重读也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而在建立重读习惯的前期,也是需要一点强制的。

所以我们需要给重读设定一个固定的场景。

一是规定重读的时间,作者的重读时间就定在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需要带小孩和做家务,时间其实非常不稳定。

二是固定重读的地点,尽量选取独处的时间,也可以当零碎的时间。以后在候车或者通勤的路上,都不会无事可做了。

三是确定重读的频次,作者的建议是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02活化建立体系

做完读书笔记,读书变成了一个体验。

什么是体验?就是对书所传达的内容,读者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说书的内容让我联想到自身。

什么是活化?不单单是提取精华,更是吸收内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像去收土豆,体验就是去刨土豆,得到“原来土豆是这么刨的”的经历,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过程,下次去刨也能马上上手。活化就是刨土豆中的技巧,有些是别人教你的,你用了之后感觉非常好用,另一类是自己总结的,有了这些,你可以跟老农侃大山,突然从事别的农活也会是“闹笑话”的门外汉。

在之前的读书中也看到过,关联自身的类似说法。当时仅仅简简单单地以为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写写自己的想法就好,现在看来好像不止于此。

03检索方便查找

每个图书馆都会有一套检索系统,以便在浩瀚的书海中快速查找。

作者在书中也列举了检索方法:

一是依靠印象。读过的书、记下的笔记都曾在我们脑海中“游”了一遍,多多少少会有点印象。偶然想起一个话题,运气好的话,我们可以记得大致位置,直接去查找。

二是给参考过的地方做标记。当我们去写文章时,很多时候都会参考读书笔记,特别是当时留下的感想。参考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读的过程。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通过将几段读书笔记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同时创新是既有元素的重组。一段和一段的读书笔记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就要靠我们的思维来创造,文章的原创性也很快出来了。所以利用便利贴或纸胶带,给参考过的地方或者部分做个记号,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是在笔记本封面做标记。我们可以使用马克笔在笔记本封面写书名,也可以将书腰、书签等直接提示书名的物件,贴在封面上。

四是制作检索书目。做笔记本时,我们可以空出第一页,添加一个目录。每读完一本书就增加一个条目,再在对应书页的边缘涂上一个小方块或者直接贴上纸胶带当标签,正对着书名所在那一行即可。

五是检索数字化。读书笔记多了,上述四种方法都已无法满足组要。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建立文档作为检索目录,所需的就是统一输入信息格式,输入的信息依次为“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关键词”。以本书为例,我输入的信息应该是【01】210617/读书笔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大岩俊之/江西人民出版社/【笔记读书法】。


阅读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私人专属的“图书馆”,摆脱人云亦云的盲从。里面的藏书不是你记录了多少、能背出来多少,而是你的看法、你的理解,整个“图书馆”内都是你“出版”的图书,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私人专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活化读书笔记,建立私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