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说什么不重要满足对方需要才重要

参加业务培训,授课者具有博士学历,是高层次学校副教授,可听了很短时间,就意识到这个授课效果不会好,问题很明显:搞错了听课对象。

因为听众都是实践工作者,学历水平不差,关键实操水平都很丰富,而授课者把大家当做小学生,从基本概念术语讲起来,还不厌其烦试图启发。要知道工作繁忙,希望听到真知灼见,而不是泛泛而谈,更不用说毫无用处的“知识”。

这就是讲课中常见的问题与错位,没有搞明白说给谁听,是什么样的人在听,只是自以为是说自己知道的。

无论准备专业讲座,还是心理生活类讲座,乃至于平时聊天说话,牢记一句话:知道和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

上述课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听者而言这简直就是被轻视,还有浪费时间的感受,没有人听也就不难理解。

不过,这句提醒的话也仅仅是知识,无用的废话,因为变作实践获得听众认可,要么原本就有天赋,要么需要大量刻意训练,否则知道做不到,还是会贻笑大方。

我记忆犹新一件事,也是受邀请去做专业讲课。做好课件,备好内容,准备赶过去时候,想起来应该确认一下想要听的内容,让对方发来问题提纲,发现差距很大,赶紧做了补充。

可见,我们作为说话者,包括日常聊天、汇报工作、专业讲课,容易犯错“说自己知道的”,而不是“说人家想听的”。

人性就是关注自己,说话就非常容易说自己想说的、会说的、能说的,而没有觉察这样没有不合适。

究其根源,有2点原因:

一是,误解说话的本质。这时候,我们处于关系中,看起来我们自己说而大家不吱声在听,但绝对不是自说自话、自得其乐,而是面向别人、关系互动。

二是,缺乏觉察的意识。人性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即从自我角度出发看世界,本性让我们难以看到别人角度,说话中这个误差难以避免,但要有觉察意识。


怎么办比较好一点呢?答案很简单,做到不容易。

比如,可以给出很多建议:

1、保持觉察,警惕自我中心主义。我想说的未必是人家想听的,搞明白人家感兴趣想听的进行解释才是关键。

2、提前沟通,具体化说话讲课内容。这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尤其邀请讲专业课,必须坚定的要求对方提出书面问题,这就是对方想听的,回答这些疑问最起码不跑题。

3、满足需要,以别人愿望为中心。专业讲座搞明白人家疑问,充分阐述,最好形象归纳或者简要概括,人人都是懒汉,希望给出简单总结,如我喜欢把业务按照123归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还有昨天归纳情绪管理技术的“停稳慢说”4步法,这是其一。纯粹知识没有几个人爱听,味同嚼蜡都难受,因此必须穿插艺术表达,即比喻、类比、举例、故事、联系实际、引申高度,这可以放松情绪,虽然难也要有意识去做,此为其二。

4、抛却私心,提供增量信息为目的。为何演讲紧张怯场,归因之一是讲者私心过重,太看重自己得失、发挥如何、评价好坏,如果在意的是可否给出信息、别人是否收益,注意力在听者而不是自己,会改善情绪。今头条明确提出,文章好不好就在于是否有增量信息而非码字多少,这与考试回答问答题何其相似,说的再多说不到点子上一分不得。

最后,简要归纳,任何讲课或者说话,都要以对方为中心,具体说就是对方的需要为中心,我们能满足人家需要才是成功说话,自己说了什么不重要是否满足对方需要才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道和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说什么不重要满足对方需要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