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交流微信:youcore12
01
2017年3月,吴小框刚加入YouCore的时候,我安排他整理「框架的力量」群内实际问题的讨论记录,每月交给我一次。
他的做法是,隔几天才查看一次群内聊天记录,然后简单地往微信收藏里一丢。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每天整理一点呢?
他说:每天有很多事,而且群内聊天记录时多时少的,每天都专门空出时间来做不划算,到时候一起整理就好了。
结果,直到今天这个“到时候”都没发生。
原因很简单。
当我第一个月追着他要整理好的问题讨论记录时,他正好手头有急事要处理,我也就放了他一马。
到第二个月,他已经堆积了一天都整理不完的聊天记录了,于是找了一万个理由推迟到了第三个月,当时YouCore确实人少事多,我只好又放了他一马。
到了第三个月我再追问他时,面对海量的聊天记录,他说工作量实在太大了,等他以后专门抽出几天时间来做,于是这个“到时候”也就彻底成了无限期。
在事后总结这件事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总觉得有时间自己一定会做的,但最后的现实往往是“没时间”。
02
** 为何我们做不到事后总结?**
为什么事后总结看起来简单,你却难以做到呢?
其实,不仅是你,人类行为规律、意志力消耗方式和动机心理特征决定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 人类行为规律——最省力原则
G.K.齐普夫(George Kingsley Zipf)提出的最省力法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
我们的大脑在践行这条原则时更是不遗余力。
通常情况下,大脑是非常不乐意提高自己的运转速度的,更别提长时间的积极思考了,大脑总是会尽可能让我们避开这种情况。
但事后总结往往需要保持长时间的连贯思维,这完全违背了人类行为规律——最省力原则。
◆ 意志力消耗方式——自我损耗理论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发现,刻意掌握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事后总结就是一件非常消耗意志力的事。
首先你对事后总结的感知难度很高,鼓起勇气来做总结已经会损耗你大量的意志力,
一旦在总结中碰到任何障碍——相信我,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你很快就会退缩,然后说服自己其实可以留待下次再做的。
◆ 动机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明确指出,“如果缺乏基本能力,期待值本身不会产生想要的结果”。
如果缺乏成功所需的最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的话,事后总结的好处再有诱惑力,你都很难兴起念头去做的。
一次又一次 “爽约”后,你在事后总结这件事上的自我效能感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
为何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事后总结,以上三大理论给了很好的解释。
那是不是我们就该选择放弃,不再做任何总结了呢?
显然不是!
我这儿有一个更省力、消耗更少意志力,以及自我效能感超高的方法——过程沉淀。
03
** 事后总结 vs 过程沉淀**
与其寄希望于动手可能性极低的事后总结,你不如尝试下在过程中沉淀。
过程沉淀相较于事后总结,有三个显著的优势。
▼ 优势一、更容易做到
事后总结所需时间长,而且一次性回忆总结的难度高,这种感知上的高难度大大降低了一个人事后总结的意愿。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记一点,时间短、总结内容少,感知上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你更有可能做到。
▼ 优势二、沉淀的经验更多
事后总结隔的时间长遗忘多。
比如6个月周期的项目,等到项目结束后,即使你能鼓起勇气做总结,大部分感悟和经验也都忘得差不多了。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及时记录,你遗忘的内容会很少。
▼ 优势三、及时纠错收益更高
事后总结发现的问题,是无法再时光逆转回去修正的,有些错误在过程中会一犯再犯,浪费本可以避免的成本。
但过程沉淀则不同,纠错后可以及时避免再犯,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既然过程沉淀相较事后总结,更容易做到、沉淀的经验更多、及时纠错的收益更高,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04
过程沉淀的方法
要做好过程沉淀,按下面三步顺序执行即可。
▼ 步骤一、构建框架
为什么过程中零散的记录,最后能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总结呢?
诀窍就在这一步中。
你可以根据事后的总结模板,提前构建好框架。
框架有了后,无论总结时间多么短、心得和经验怎么碎片,你都可以将碎片化的输入内容,体系化填充在框架的相应位置。
比如,我在跟进2期职场学习训练营的时候,一开始就会在OneNote笔记中新增一个「训练营待优化点」的过程沉淀页面。
如下图所示:
在批改作业,或者与同学沟通过程中,一发现训练营的不足之处,我就会即时将“待改进点”记录到上面这张表中。
这样2期训练营一结束,我无需再花任何时间做事后总结,3期训练营的改进计划表就已经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YouCore的训练营,每一期质量都会更有提升的秘诀所在。
▼ 步骤二、即时记录
第一步框架搭建好了后,第二步就要你将经验和教训即时填充到框架中了。
这一步中,如何才能做到即时记录呢?
这就需要一个便捷、方便的即时记录工具了。
现在电子笔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无论是用电脑、手机还是ipad,都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编辑记录。
因此你可以从OneNote、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中选取一款,就像我选用的就是OneNote+印象笔记的组合。
OneNote中记录整理加工后的内容(比如设计理念、需求分析、心得等),作为个人知识体系用。如下图所示:
印象笔记中记录未加工的内容,当做知识仓库用。
▼ 步骤三、持续迭代
迭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作方法。
比如一份文案被迭代5次后,将第1稿和第5稿放在一起,你根本不会相信这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
做过程沉淀同样如此。
无论是你一开始搭建的框架,还是你每次即时填充的记录,都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做到能用的程度就行。
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追求完美,只会增加障碍,让你迟迟不愿动手。时间一长,你就更不愿意总结记录了。
但只要你动手了,随着你每一次的记录,你的框架自然会迭代得越来越完善,你填充在其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就像下面这位同学,在运用学习力训练营中的多重阅读时,读完一本书后,迭代前后的OneNote笔记目录都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的。
只要做到构建框架、即时记录、持续迭代这三步,你会发现,总结原来可以这么简单高效。
05
来个小结
相较于事后总结,过程沉淀的方法更有可能让你沉淀经验。
其实,这种过程沉淀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经验的积累,也非常适用于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在碎片的时间内,将碎片化的内容体系化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
采用过程沉淀的方法,先构建出个人知识体系框架,
再将每次阅读的书、学习的课程内容打散了按照自己的框架填充,那么不管时间多么短、输入内容再怎么碎片,你都能将它们转为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