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凉山行》

《乡村振兴——凉山行》

白露日,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

走进大凉山州越嶲县,

一探究竟这里的乡村振兴。

这里,

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时,

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

这里有十三个民族聚集,

其中以彝族为主,以及可以视为原居民的人口不多的尔苏藏族、纳西族、壮族、僳僳族的少数民族,

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回族、布依族的人,

主要是因为元明清时期商贸、自然灾害、流放,战争和任职留下来的,

千百年来逐渐形成十三个民族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

天上文曲星,

地上水观音。

这里亦是文昌故里,

县城不大,

水文资源丰富,

源于金马山山底泉水而成的水观音,

于迎仙桥处,

蓄积成潭,

碧绿清澈,

旋而奔腾直下,

滋养这一方百姓。

从山上下来,

绕城而过的越嶲河两岸,

种植了大量的玉米,水稻和烟叶,

构成了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翻山越岭,

走街串巷,

沿街有传统的磨坊,

可以磨玉米面,豆面等,

赶早市的时候,

可以看到农户抱着自家养的鸡,

等待买主进行交易,

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多背着大小不一的筐筐,

装猪肉,装鸡鸭,装果蔬,装菌菇,

犹如穿越到80年代时期的豫东地区。

进入城北,

这里建了一座当地最大的异地搬迁扶贫小区,

大部分都是彝族百姓,

他们有一部分是申果乡的山上搬下来,

原来生活贫穷,教育落后,

与现代文明脱节,

如今逐步融入城镇生活,

娃娃们就近入学,

老人们常常三五成群,

坐在感恩塔楼下回忆过往谈论今昔。

往左前方不远处,

就是非遗创业孵化园,

里面有很多做彝族服装的织机,

据他们介绍,

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们返乡时,

他们的服装销售就比较好,

重大节日是大部分人都着这些民族服装,

平时主要是些老年人穿戴。

这里除了彝族服装外,还有非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展销,技能培训中心,

已经形成了集门店制作,电商物流,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孵化园。

右前方是麦金地(越西)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产业园,

这里每天进行80多所中小学的食材加工与配送,

很多食材都来源于当地合作社种植,

据申果乡村干部介绍,

他们乡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山上,

很多人都搬迁下来了,

目前土地集中种植,

其中今年包菜种植100多亩地,

今天自己带队送过来第一车。

同时来的种植农户介绍说,

自己种了十几亩,这次销售不愁了,

自己养了六个娃娃,

要努力挣钱供他们上学。

我告诉他们,

我们可以深度合作,

按照食材需求以及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

你们种植养殖,

我们通过净菜配送中心和央厨生产加工,

从而服务于,

中小学营养餐,企事业单位食堂,

医院食堂,以及智慧邻里中心等。

我们在越西,

将会以中央厨房产业园为基础,

发展二产,带动一产,服务三产,

力争孵化10个团队,

带动2000人就业,

帮助10000农户致富,

打造1个地标餐饮品牌,

打造1个以上农产品品牌,

打造2个以上农改智慧农贸市场,

打造2—3万亩农产品直采基地。

昨天下午和团队一起,

走访了越城镇附近村庄的几个小朋友,

木洛(音)(照片六左二)说,

自己读七年级,家里兄妹五个,

四个在读书,最右边的是妹妹读三年级,

周末有时候要割猪草,

或者打烟叶帮助家里,

爸爸外出打工,妈妈照顾家里,

村里大部分都盖了楼房,

主要是山那边的地方,

比我们这里要更穷一些,

希望以后可以去上海,去郑州,

看看外面的世界。

下午又到保安乡尔苏藏族集聚生活区走访,

他们普通话讲的很标准,

有很多人到过广州,山东,北京,

这里种植了很多苹果,

因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所以含糖分比较高,

他们土地进行了流转,

苹果品种来自于烟台,

平时在果园里锄草,打叶子,照理果树,

一天80元,

即可以照顾家里,

又可以挣到一些钱。

乡村振兴,

首要是产业振兴,

用产业带动就业,

用产业带动人才培训,

用人才传承文化振兴,

用人才构建组织振兴,

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振兴。

江山如画,

每一处都有原生态的美好,

道法自然,和谐共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就是幸福安康。

或许,

在这里多呆些时日,

就会找到大山深处安居乐业的真谛。

中秋的大凉山,

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蓝天白云,郁郁葱葱,

鸡叫犬吠,鸟语虫鸣,

犹如桃花源记,

又犹如穿越到80年代的故乡,

感觉,

那么的遥远,

又那么的真实,

又那么的平静。

山水总相逢,

来日皆可期。

卡沙沙,

这个时代,

一切瓦吉瓦。

——2021.9.12(辛丑八月初六日)午安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振兴--凉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