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温暖,彼此救赎——《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电影的最后,玛丽背着孩子拖着行李来到马克思的住所,实现几十年前想见他的愿望,但看到的是喝完最后一罐炼乳后安详去世的他以及满满一面墙玛丽写给他的所有信。

        一定有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和我一样泪流满面。因为那一刻,证实了玛丽在马克思心中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他们两个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的笔友,彻底照亮和鼓舞了彼此的人生。

      澳大利亚一个因额头上长了胎记而极度自卑的女孩儿,在偶然间翻到一个美国人的地址,于是尝试着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幸运地收到了他的回信,从此两人间断断续续地联系了20多年。

        玛丽是一个在学校并不受待见的女孩儿,有人嘲笑她的胎记,抢走她的零食,因为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他。马克思同样是一个社会边缘人,他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表里不一,如在贴了不能乱扔垃圾的地方肆意地扔烟头,公交车一再晚点却依旧设定时间表。因为过于遵守规则,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一直是独自生活在一套小公寓里,心情焦虑的时候吃巧克力,爱好是看《阿诺一家》,定期看心理医生和参加暴食者匿名见面会。

        两人相识后通过文字告知对方自己的近况,并给予相应的意见,有时还会随信附上一点小礼物。渐渐地,他们在这种交谈中开朗阳光起来,马克思会用长者的阅历给玛丽人生指导,使其上了大学并专门研究自己的病。玛丽给马克思寄来许多照片和一个可爱的可以戴着帽子上的黄色小绒球。

        影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的两次停止写信,第1次是他陷入了命案之中,不知情的玛丽以为他不喜欢自己,而再次自我放弃。第2次是玛丽以马克思为病例写的书大卖,马克思得知后大怒,主动绝交。这两次“失联”让玛丽从巅峰跌入深渊,也暗示了如果没有遇到过马克思她将会有的人生。

      拯救马克思的是乞讨者的一句sorry。仿佛是全世界借他之口,向马克思说了一句“对不起”,包括玛丽。在灵魂的震撼中,马克思获得了人生的顿悟,并马上给玛丽写信: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世界也不是完美的世界,要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缺点。马克思随信附上的一全套的阿诺玩偶——自己一生的三大目标之一。说明他敞开了紧闭多年的心扉,看见了自己也获得了解脱,还拯救了正准备悬梁自尽的玛丽。

        至于导演为什么安排在即将见面的那天马克思离世,我想大概是为了突出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精神碰撞,也是为了告诉观众,即使马克思不在了,玛丽依然会带着他的温暖勇敢地走下去。

                                        2020年5月2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彼此温暖,彼此救赎——《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