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何为坚守,只问初心——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你相信吗?缘分无处不在,人与人的缘分,人与书的缘分,都是那样出人意料而妙不可言。某个片刻,你无意间的浏览、顿足、注目,缘分就此生成。《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就是这么来的。某次购书,无意间看到人民日报推荐的书单,榜首就是这本书。封面上那有着一头银丝,却带着纯洁微笑的樊锦诗一下子吸引了我。她的微笑透露出一种安详而坚定的力量,仿佛是菩萨看向众生百态的端静而慈悲的眼神,让人心生敬畏又心向往之。于是,初见此书那种瞬间的感动,让我毫不犹豫将其加入了购物车。短短两天以后,我收到了这本书,从此我的枕边多了一位诉说故事的老人,更因此得以窥见一个伟大而纯洁的灵魂,得以对绵延千年的莫高窟充满想象和喟叹。

我一直对历史抱有敬畏心,因为我觉得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与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能够有一面之缘,由此了解神秘的历史,是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骨子里,我热爱历史,热爱考古,热爱一切经过岁月洗礼仍然给人以精神鼓励和指引的伟大艺术。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及其守护了半生的敦煌,给了我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初的感动。

这本书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樊锦诗一生敦煌的事迹,。从一开始到敦煌实习,到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最后带着最初的使命永久坚守在干旱大漠,与千年莫高窟相厮守,甚至在面临着与爱人孩子常年分隔的悲痛选择时,她几度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干旱的大漠。所幸最后爱人彭金章抛下一切,来到她的身边,陪着她,守着她,给了她精神上最大的安慰与支持。难怪樊锦诗说:“如果没有老彭,我不可能撑得下去。”当一个女人选择了守护一生的事业时,另一半的理解与扶持是她最大的支撑 。所以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人,常常唏嘘精神空虚,一来难以找到喜欢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而来,找到一个精神伴侣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我们常常羡慕王小波与李银河,钱钟书与杨绛,不就是因为他们彼此相互理解、灵魂契合吗?

书中选择了敦煌石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了简单的介绍,且融入相关的佛学、考古学等知识的讲解,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我对佛经的了解仅限于高中那点历史知识,什么大乘教、小乘教。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莫高窟的艺术,基本上每遇到一个陌生的术语我都要去查查资料。比如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当介绍到有特色的石窟时,我还要在网上找相应的图片来帮助理解。

除此以外,本书还花了很多笔墨来描述樊锦诗为保护敦煌所做的努力,包括沙害治理、壁画修复、数字敦煌等等。从这些内容里我除了可以粗略了解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法律知识以外,更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的精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天生大师,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别人追随的楷模,只因他们懂得并坚持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做到极致,不断地尝试新方法、做研究。这真的给我很大的震撼启发。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好、工资不佳。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为什么有些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有些工作勘称伟大的事业?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隐忍、坚持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总是在追求最大效益的回报,从来不问喜不喜欢、值不值得。要做到坚守,并且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坚守,只能听从内心最初的声音,那声音对樊锦诗来说,是从千年之外的莫高窟传来的。所以她将一声都奉献给了敦煌,日夜坚守大漠,欢天喜地做敦煌的女儿。那声音对于你和我呢?又该从何而来?其实我们都知道,那声音就藏在我们的心里。只要静下来,就能听到。

书的最后,樊锦诗用来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枝叶,不是敦煌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它。这么平淡朴实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因为不是所有所有被沙土淹没的金子都能被发现、被喜爱。所以有些事情,也不是能够进行选择,而是必须得有人去做!樊锦诗和几代敦煌人的坚守和奉献,就给我们做了很好使典范。

回过头来观照自己的工作,其实也都一样,虽是日复一日,却也能有所进取和创新。我以前总觉得重复性的工作就是受难,其实不然。重复性的工作反而是创新和灵感的摇篮,只不过我,缺少的是思考和坚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