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从“自主”着手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本文遵循的精神仍然是世界是客观的,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由此世界史简单的,复杂的使我们。

昨晚孩子洗刷睡觉时,突然冒出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意义。

当时正在看书的,心里顿时一哆嗦。这这这这么小,就要想到自杀么?我这是怎么教育的就这么差么?我都已经尽量的尊重他的各种决定,那些原生家庭之罪,我也尽可能的绕开了。怎么就是这样了呢?

这样的情绪转瞬即逝,取而代之,又觉得这也不见得是坏事。

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大约是在初三或者高中的时候。他比我提前了十年。从这一点看,将来成就不在我之下啊。哈哈

毕竟这是一个成长路上,谁都绕不开的一道坎,感觉越晚经历,冲突会越是激烈。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迷茫停下前进的脚步。迷茫可以,不能耽误好好活着。比如诞总。

之后,我们进行了一场坦诚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的探讨。

事后,心情还是有些沉重的。毕竟孩子说出这话,就代表他有很多的情绪没有处理好。

今早看“内在动机”到了前三章,自主的主题。在送孩子的路上,关于昨晚的讨论,豁然开朗。

这不正是自己觉得被控制,没有自主么?

内在动机的关键是人们希望成为自己行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旗子”。

人们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或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人们需要感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外部来源强加的,即他们行为的缘由,存在于他们自身内部,而不存在于某些外部控制中。这暗示着,如果人们的自主感没有得到满足,就像不能满足温饱的取药一样,可能导致幸福感下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这也就不难理解,昨晚他边花花的流泪边恨恨的说:天天让我学习,让我干这干那。

找到问题,解决就简单了。动机背后的行为,要么是自主要是是被控制。增强自主感,或者减少疏离感。

以支持自主的方式来设定界限,其核心特征是提供选择,也就是从受约束人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他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就有可能在不损害个体真实性的情况下鼓励他肩负责任。

比如:

像学习,做家务之类的,这是不可能没有的。但是承认这种冲突,表达对孩子观点的欣赏,应当能减小他们感到被外部控制的程度。

在学校里,对于老师的规定,可以通过了解其背后的WHY来变被动为主动。比如,老师说下课不准到楼下。作为小孩子,乍一听到,肯定会觉得不自由,不舒服。但是如果知道了之所以老师这么说,是因为以前低年级的孩子有很多受伤的情况。那么,孩子还会觉得自己被限制了么?他可能就会主动提醒自己不要自己找不自在。

我还真的就这个问题问了孩子。结果,他的回答也很配合。很适合做捧哏的哈。

但是为了体验选择的感觉,还需要知道可能性、限制性和隐藏的特性,否则在缺乏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给他人做出选择,会造成负担,引起焦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解读。即本人对于做的事,或者他们的自主支持是如何看待的。

以上,用“被讨厌的勇气”来总结的话,就是给他人提供“援助”的方式就是“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0-22从“自主”着手让人生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