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记忆不变

时光荏苒,记忆不变

文薄海岚

(一)

做家庭主妇已久,习惯了把自己装在了套子里,习惯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的一无所用感,也渐渐习惯了遗忘和被遗忘。有一种习惯没有改变,那就是一个人默默地写字。在流星般的人生里,那也许是我唯一能划过的痕迹。

学会了用自己的公众号分享自己的文字,也许是我从套子里打开一点缝隙,来接触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虽然我不确定能有多少人会看到、喜欢我的文章。但是,我确定能看到自己的翅膀划过天空时的那一线痕迹。

新建的公众号最不满意的是没有留言功能。喜欢那个功能,觉得它就是一个窗口,能让我感受到外面世界里的反馈,那会是一丝丝和暖的风,给封闭的我带来流动的清新的感觉。

文章刚刚推出,打开后台突然惊喜地发现了一些留言,那些陌生人的赞,那些说着的喜欢,我知道,那都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无以回报,这份感恩会让我更加认真和坚持。

最最意外和惊喜的是我看见了这样的一些留言:

“老师,真的是你吗?”

“好想好想你!”

“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

还看到了别人发来朋友圈的截图,那是我的学生转发我文章时的一段说说:“这是我的小学老师(流泪表情)!好多年不见了,老师你还好吗?你还记得那年你被调走,我们全体同学为了挽留你,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不让你教我们,我们就不上学了。当时我们都哭了,你也哭了……老师,你还记得吗?我们会永远祝福爱你尊敬你!”

话有些语无伦次,却让我万分感动。时隔二十多年,一个在世上那么自感平凡、无用的人,仍然有人那么情真意切地对我说着想念,这份感动使我不由泪目。

这突然地让我回到了多年之前,那一张张稚气活泼的脸蛋,就那么突然地真切地又出现在眼前,便一个人默默地沉浸在对往日的怀念与感动中。

(二)

微信就是这么神奇,能把天各一方的人拉到一起,也能让那么多年的失散,隔屏得以相聚。

通过了几个学生的微信,一个个地聊到了很晚。

看到我公众号的照片, 他们说感到我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变老。奔五的人了,没变老是假的。可能是因为几十年没怎么变的短发,可能是减了几十年的肥,却仍然是当年的那么肥,使她们觉得我没变。他们的变化可是很大,当年不过十岁的孩子,如今也走在奔四的路上了,看到照片,真的不敢认了。因为心里的他们依然是当年的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和每个学生聊天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几个孩子?听到有一个孩子的回答就赶紧跟上一句:再要一个!却回复说多一个太操心。话一出,自己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可不是,真的已经老了。八零后的他们如今在社会上事业风生云起,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七零后这一代,要落伍了。

但是,我知道,虽然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唯一没有变的是那些深刻的记忆;光阴变换,人生易老,我却还是保留着当年的孩子心;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人,有很多过目就忘的风景,而那些念念不忘的一定是自己用过心的。

(三)

“老师,你还记得吗?……”

……

我都记得!

记得那一年我们哭着告别;记得在一起的日子里,你们给我的感动愉悦;记得你们每次的统考成绩给我带来的荣誉和成就感;记得那些往昔中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

那年的山底小学,有着简陋的几排校舍;那年的我,有着最好的青春岁月;那年的你们,正是最懵懂的时刻。那年夏末,我把你们迎进了校园。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那是唯一一届能有三年相伴的学生,也是我青春岁月里记忆最深刻的三年。

那三年里,师生之间水乳交融般的亲密、那丝丝入扣的默契、那不言自会的灵犀,是在以前和以后的师生关系中,都无法比拟的。

由于一人包班,所有的在校时间都是在一起,所有的课程都是我自己。课堂上只要我的目光一扫视,立即就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一副群情激昂的样子,那种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完全的投入。

课下,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孩子王,我们一起来“包谷”(抓石子)、跳绳、“老鹰捉小鸡”……一起闹一起笑。夏天午睡,我陪他们一同躺在教室里自己带的席子上。放学了,我在教室里办公,他们就会挤着围在我身边,我回家,总会有一群孩子跟着上我家写作业。

记忆中的我的那辆平把的“长征”牌的自行车总是驮着孩子,放学了,他们争着拉着我的车后座,跟着跑。最多的时候,我推着车和他们一起走。

即使这样还是觉得相处不够,课下如果偶尔我上办公室,都会被他们拖着拉着不想让我离开,会恋恋不舍跟到办公室门口。

节假日里,无论我到哪里,身后总会有一群小尾巴,洗衣服帮我压水,走到哪跟到哪。那次捉迷藏砸碎了院子里的大瓷盆,妈妈心疼地数落:“这么大了,都好出门子(嫁人)了,还总是跟孩子似的。”是啊,那年,我都满二十岁了,还是孩子头。邻居大婶子总是吓唬他们:“恁老师这就要出门子了,别天天跟着了!”

那是一种非常倾情的相处。还记得最长的一次分离,是我去费县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两三天的时间里,心却放在他们身上,度日如年,惦念得不行。那个下午回家,在村西下了客车已经是放学时间了,我却没有回家,直奔学校。当时师生一见面的情景是如此沸腾,大概是最当红的明星才能够受到的礼遇:一群孩子扔了书包,奔走相告,一片欢呼,竟然又跑回教室端端正正坐好,等着我上课……

也会有惩戒。犯了错误的孩子常常都训到哭,但是哭完了擦擦眼泪又跟在身边黏黏糊糊。也有偷懒的孩子,作业完不成,第二天放学必须留下来补上,我陪着他们不回家吃饭。想想那时也不用和家长做什么沟通,孩子回家晚了从来都没有人会紧张,孩子受惩罚了,更不会有意见。那年的人,就是那么纯朴。

现在反思,我的性格真的是有几分执拗、几分较真的傻。应该感恩家长和孩子们对我的无限包容。

在这三年里,每次班级统考语数都居全乡第一,我也多次获得了“乡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的称号。虽然非正式老师的身份很卑微,工资不值一提,但是那份成就感、那种情怀,足以让我骄傲与满足。

想想那时的乡村代课老师,就是以这样用一腔热爱,抛掷了大把的青春。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谁都会觉得这就是傻。

那是一群善解人意的孩子,特别有同情心,特别的可爱。记得那个时代,不是很重的病不会上医院。有个孩子父亲住院了。他们说,想凑钱给她买个铁皮铅笔盒安慰她。那么小的孩子,那么用心,现在想起来都感动。我说不要凑钱,我给买就行了。那时的我,每月不过四十五元,正常按月到手的才二十元。收学杂费、书本费总是不知道收到哪里去了,倒贴上十元八元也是经常的事。我好像一直就这样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

记得每到一个场合,我总是先想到他们,有糖块总不忘拿来分享,不够分的就两人咬开。课堂上那种满足的吧唧声如同美好的音乐。在我,孩子们的满足就是很幸福的时刻。而那个时代的孩子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那时的孩子也没有多少零食,最隆重的要数二月二了。进到教室,讲桌上已经堆着各色的“炒虫子”(本地风俗,二月二炒各种豆子,名曰:炒虫子)。

(四)

分离是那么突然,难以接受,也不知怎么和孩子说。当我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希望能认真完成。先是一片静默,然后就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泪水,接着是放声的嚎啕。我也忍不住和孩子们哭成了一片。以至于学校的老师们都以为是临近的哪家出了丧事,纷纷出来观望。

第二天,家长们都纷纷到我家打听,问我怎么会不教了,怎么还没听说有婆家就要结婚了?

有的说孩子回家一边写作业一边哭,为最后一次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难过。还有的以为老师要“出门子”了,非要妈妈买个铁盆子送来(那时候送嫁礼物无非就是脸盆、暖壶之类)。

而我在新的班级也觉得不适应,课堂气氛需要花大力气来调动情绪进行互动,不喜欢把课堂教学做成灌肠。也便常常怀念和他们在一起的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这时,我收到了孩子们的纸条:“老师,你写在后黑板上的字,我们永远不会让新老师擦掉的!”

记得临别,我在后黑板写的几个大字:“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竟成了他们和新老师对峙的第一个导火索,坚持不准擦掉。

然后是校长找我,说是他们写信要求我再回去教他们,竟然会说:“求求你了,给你跪下了!”

那段时间,他们不接受新老师,出现了叛逆情绪,同时成绩也下降了。

而我,也陷入迷茫,不知道作为这样的一个我,在他们成长路上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五)

离开教学岗位,去日照上学的那两年里,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他们留下的一些小礼物,塑料珠子穿成的项链啦,小风铃啦……还有一些纸条,写着对我的想念。我保存了厚厚的一打,常常看了又看,不舍得扔掉。后来在结婚后的一次次搬家中还是找不到了。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留在了记忆里,没有丢失。

记得我发表在“读写大队”的《那一场痴恋》一文,回顾我的教学生涯,把自己与那群孩子难舍难分的感情比喻作我的初恋。

“老师,总是感觉是你看着我们长大的,觉得你就是家长的感觉。”这个夜晚,和学生回忆从前,听了这一席话,忽然觉得,那时的我应该就是一种慈母之心,那时的孩子们对我也应该就是孩子对母亲般的依恋与难舍。

时光飘忽,如逝川流光。但那年的那些孩子带给我的感动,在记忆里永恒。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荏苒,记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