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这些内容,都是「认知层」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你思维模式的材料。可以说:它们是你在心智上,真正「成年」的表现。

一个人,他所观察到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种共性的。这就叫做「选择观察效应」: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所认知的事物,绝大程度上,是由他所观察到的样本决定的。而他具体能观察到哪些样本,本身又会经过有意或无意的筛选,往往有所偏向,并不全面。

逻辑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或者说,语言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如何去解释一样事物,如何去思辨、讨论一个问题,往往就反映了你的认知。你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认知世界」。

比起「外部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你的认知世界才更重要。因为你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输出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个认知世界。它才是你心智的主导。

这也就是逻辑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沟通表达的工具,更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逻辑包括什么东西?又有些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要讲清楚「逻辑思维」,非一整门课程不可。

今天简单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

1、澄清和定义

我们总是急于去找出问题的答案,但往往会忽略很重要的一步:问题本身,究竟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之所以会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前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

A开车不小心蹭到了B,B下车拿出一把砍刀攻击A,在争执过程中,A抢过砍刀,砍伤了B。问:A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这个问题如何思考呢?

非常简单。我们首先看:正当防卫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然后,再观察监控和证据,判断:在这起案件中,A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那么,答案就出来了。

可能有人会为A鸣不平,可能有人会觉得A出手过重,可能会有人分别站队、说话……但这些,意义都不大:它们只能满足一时的情绪发泄,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再举个例子:在电车难题中,你让列车驶向「多数人」的一边 —— 这个做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简单介绍电车难题:一辆电车疾驰,前方有两条岔道,废弃岔道上有1个孩子在玩耍,正常岔道上有10个孩子在玩耍。你手边有一个闸门,可以让电车驶向废弃岔道,是否要扳动闸门?)

这个问题怎么思考呢?其实,你会发现,本质上,这是在问「某某行为是否符合你对道德的判断」。那么,你要做的就是:给出你对「道德」的定义。怎么做是道德的,怎么做是不道德的,然后,再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这个定义。

比如:你的道德标准是:做错了事的人理应受到惩罚。那显然,不扳动闸门更符合你的道德观。

如果你的标准是:以多数人的幸福为最高准绳。那么,你就应该扳动闸门,哪怕那个落单的小孩是无辜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这类问题,本质是什么呢?是一个定义问题。你能否对事物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才是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定义这么重要?因为它可以导向「共识」。

共识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识」运行的。人们使用法定货币,是因为相信银行和政府的信誉;人们不会擅自偷盗、抢夺,是因为相信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人们能够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因为相信对方有着跟自己一致的基本观念。

任何问题的最终结果,都是行动。而一旦涉及行动,就会牵扯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场、自由……人在社会中,如何能够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彼此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够达成「共识」,对事物有着一致的理解和期望。

所以,有效澄清和定义问题,可以导向共识,让一切思考、讨论、互动更有效。

这也是最基础的一种逻辑能力。

2、提炼和概化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如果这些信息全部进入大脑,我们很快就会不堪重负。但为什么我们还能生存着?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进行「抽象」,找出核心和关键,达到以点牵面、以面带体的作用。

这种能力,就叫做「提炼」。

提炼是大脑最优异的天赋,也是点石成金的利器。它不但能够高效优化信息储存的效率,还能从信息之中萃取出意义、价值,进行吸收内化,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举个例子:

给你一堆历代王朝的兴亡信息,如果你不具备「提炼」能力,那它们就只是一堆文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观察,思考:这些王朝的兴亡有哪些共同点?是不是这些共同点,导致了王朝的更迭?我们可以从中思考和学到什么?

这就是一种「找共性」的提炼。

再如:给你一个店铺的运营数据,错综复杂,高高低低,怎么看?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趋势图,然后去找:这个趋势里面,有哪几个节点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这几个节点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优化,哪些东西可以继续发扬、提高?

这就是一种「找异常」的提炼。

再比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怎么解读?不妨思考:这个政策牵涉到哪些行业?有哪些个体和组织涉入其中?它们会从中得益还是损失?

这就是一种「找本质」的提炼。

我在以前各种文章中,都多多少少提过这种思考方法。比如:在第三个例子中,我们能否去思考: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它们的需求是什么?资源是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彼此之间的对接能否成立?

** 这就是「需求-供给」思考法。**

同样,换另一个角度:它们对这个政策,是支持、中立还是反对?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能够撬动的力量有多大?能够造成什么影响?

这就是「阻力-动力」分析法。

简而言之:有效的「提炼」和「概化」能力,能帮助我们透过表象,更有效地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

3、推理和论证

逻辑的第三种能力,就是前面讲过的推理论证了。

其实,排除掉前面提到的谬误,有效的论证方法,从本质上说,只有两种:归纳,以及演绎。

让我们回到第二部分的内容。

用数据来分析「税负加重,企业将会如何」,这就属于归纳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家企业不足以代表,两家企业不足以代表……那么我们就扩大样本,用尽可能多的企业,尽可能大的数据,纳入考虑,那么我们得出的结果,就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而从推理的根基入手,去攻击推理的基础,就属于演绎法。

它的本质,是从内在的因素和前提出发,通过因果联系,去推出对应的结果。像「性侵的动机可能来自于权力欲」,再基于这个观点去推演、延伸,这就是一种演绎推理。

这两种基本推理方法,是所有逻辑入门书都会讲的内容,在此不赘述了。

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要论证一个观点,要么从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的数据、理论、事实入手,要么从观点本身内部所蕴含的因素、本质、前提入手。其他的方式,基本都是有偏差的。(这就是一种「提炼」)

而反面是什么呢?

诉诸个例:因为我身边有人治好了病,所以这个药方有效;(一个个例并不能说明什么,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

诉诸权威:因为某某专家说转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绝转基因;(专家个体也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诉诸常识:人类干预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这不是常识吗;(我们所认为的常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诉诸群众:朋友圈的文章都说他错了,那他一定是错的;(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并且,事实往往相反:错误的东西更容易得到传播)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错讹之处,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逻辑错误,让思维就此停步,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外界。

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

4、假设和验证

逻辑的第四种能力,就是假设和验证。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没法得到大量数据,没法去证实一个东西,那怎么切入思考呢?

这时,就是假设验证起作用的时候了。

你可以先根据获得的材料,提出一个假设,再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去搜集数据、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从中得到反馈,来修正你的假设。

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我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这样来的。它们最早往往源自一个假设:某某现象是否可以用某某原理解释?某某理论是否可以用在某某场景下?某某问题是否可以用某某方法解决?

然后,我会在碎片时间里,不断地去读文献、查资料,或者自己进行尝试,用研究、报告和实验结果,来支撑和否决自己的假设。再一步步修正它,最终抵达一个更加准确、严谨的结论。

这个过程,是检验自己观点的过程,更是获取知识、拓展未知思维边界的过程。

包括我自己在公司里,和几个项目团队中,我都会要求大家:多思考,多假设,多尝试,采取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试错,快速反馈,快速积累经验。

逻辑不应该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去行动 —— 只有经过行动,你才能构成一个「闭环」,让知识和思维流动起来。

<<< L先生说 学习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