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衷

文|春熙

    “如日之精,如月之明”,镜映万物,亦照人心。

    南山的梅花,于后悔中缤纷谢幕;镜子的等候,让她能够在镜中世界里常坐。作者极具意象化的表述,让扑朔迷离的《镜中》蒙上了一层忧伤与无奈,但这忧却是极轻的,好似柳絮因风,自在飞花,虽入口浅淡,却余韵悠长。“河的另一岸”,“松木梯子”的终点,诗中虽未点明,却让读者隐隐地感受到,这是诗人梦中的理想国,是诗人想突破现实束缚以奋力抵达的遥遥远方。“危险的事固然美丽”更说明了诗人的观点:这个奋力的过程是危险的,是困难重重的,但它又是美丽的,因为所有的危险都是因美丽而生,并且向着那个美丽的远方而去的,那么过程便又显得非常值得了。一个“固然”使本诗微起波澜,转入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描述:她骑马归来,潇洒恣意,羞涩低头,美好恬静,后悔之情似乎一扫而空,而后一句又将读者拉回现实: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心情刚于悔中释然,却又被作者提醒,一切的美好不过是镜中假象,“镜中常坐的地方”也不过是作者常回忆起的地方。原来一切都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想象,原来所有美好都只是一场虚妄。此时细细想来,以镜中为题,是否连先前危险而美丽的努力也只能于镜中实现呢?临了梅花又落南山,重现开头场景,仿佛这只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永不停息,正如那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限的循环,无尽的落花,或许就是这忧愁挥之不去的源头。梅花香气夹杂着淡淡愁绪,让人想起闲敲棋子时落下的灯花,想起巴山夜雨时涨起的秋池,明明是自然的更迭,却仿佛梅花落在了心上,秋池蓄满了眼眶。

      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不止张枣的理想如此,许多诗人的心中亦是如此。比如香山居士的“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以一面青铜镜来寄托自己多年来空逝的光阴;又如苏东坡的“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抒发了破镜即便重圆也仍有缺憾的惆怅;抑或是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与镜相呼应,一静一动,将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全诗未着一“镜”字,却将十年的光阴皆封存于妻子生前梳妆的镜台中。当时年少,红烛轻晃,自期许余生久长,却不料世事无常,佳人忽逝,终只落得个“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结局,千里无处话凄凉。明月夜,短松冈,此为年年断肠处,亦有故人空倚树。蓦然回首,妻容貌未改,我尘满鬓霜,相顾无言泪千行,风起梦醒,唯有明镜映着我眼底莹然的冰冷泪光。

      此镜可映小我,亦可照天下家国。古有唐太宗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含的是对魏征的痛惜和对社稷的关心;有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端的是对家人的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有清代文人李汝珍之《镜花缘》,书中虽有一些思想弊病,却提出了在当时划时代意义的“男女平等”之观念;而今有刘慈欣之《镜子》,描绘了一个计算机能算出人类过去和未来的奇特世界……一面镜子,一腔真情,一个时代。镜子的样式、材料或许可以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甚至成为一个数字化的象征,但镜子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却是一致的,是共通的,是能让人生发感想的。思及此,我看镜子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表面光滑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而是千年文人的思想沉淀,是古往今来的望月伤怀,是深锁幽闺的庭前落花,是对镜描眉的蜜意情柔,同时它也可以是对黎民百姓的体恤关怀,对社会现状的真实影射,对平行时空的大胆设想。

      此刻我端坐镜前,似乎可以望见南山的梅花,章台的垂柳;看见梳妆的轩窗,眼底的泪光;听见太宗的吊唁,木兰救国于山河飘摇之时的声响。镜前的人来来往往,不知镜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镜映万物,自有其心,以镜照己,俘获万情。



这里插播一条灵感来源


            镜    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元素有点杂,引用、图片,什么都有,主要是想让大家看起来轻松一些,不那么枯燥,哈哈哈以后会慢慢探索排版,力求版面更好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镜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