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三)

            无限风情任天涯


      雪山肃穆,古城凝思,让人无限回味。还有遇到的少数民族。都丰富着我的经历,
      泸沽湖畔以摩梭人和彝族、普米族居多。熙熙攘攘的走婚桥,让摩梭人的静谧和浪漫已不复存在,柔韧又坚强的女人们。是这一方水土的王者,摩梭人的猪槽船,带领我穿梭在风情万般的泸沽湖上。   

      其时的心旷神怡,如置身天堂。打量他们的服饰,既细致又粗犷,银饰精美,撞色拼碰。展现着女人的大胆与慧巧。湖中星星点点的水性杨花,在碧水中激情释放。点燃游客的梦境。暗流中的生命渴望,滋生出的强大,让游客的心为之一振,多少人都被泸沽湖的这水草花所吸引。我们也不例外。


      这花是泸沽湖特有,高原湖泊专属。
      湖边的里格小镇,充满了悠闲自 在。美味的腊排骨至今口舌生香,让我发出了远方有美景,也有美食的感叹。对于我这不会做菜的人来说,属于必须记录在案的重大事件,腊排骨味美不腻,咸中带香,嚼在口中Q弹不柴。与脆骨相连,好吃到停不下来。我想此地的腊排骨如此好吃,除了上选优等猪肉,更重要的是和气候有关。再次印证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句话。


      如果把泸沽湖比作秀美无暇的碧玉,那么洱海就是苍茫群山间的宝石。洱海并非海,偌大的高原内陆湖泊,因形似耳朵才得名。在洱海边戏水,吹风,都成为美好的记忆。
      无限的少数民族风情,让这夏天的回忆,定格在西行的路途上。
      夜宿盐源,参观了精美的彝族服饰店。与店主交流并合照留影,万元起的手工服饰,多是外国人或展览馆购买,待嫁的彝族女孩用来做嫁衣。这精美的艺术品,银器佩环钗头峨冠束带,这一身的宝贝,岂是随便可得,物有所值。我们没能等到8月14号的彝族火把节,盛况空前的节日,定是为古道盐商和盐井劳作的人而备。因为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一路行进与天齐,

          只听狂涛不见底。

      艺高人胆大的司机胡师傅,让我们体验了令人窒息的德贡公路。不是因为它美,而是因为太险。塌方、滚石、路陷,任意一个情况,都有可能让我们孤境无援。

        美与险并存,一路挽两江。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德贡公路就像彩带,连接起来澜沧江与怒江。这条路的贯通,实现了很久以来人们的一天看三江的夙愿。有了德贡公路,才实现了从德钦直奔丙中洛。才能体验传说中的丙察察。


      我们于8月13号的当晚,入住丙中洛的新盛酒店。夜间下起了雨。回想起公路的险状,咂舌后怕。手机资讯查德贡公路路况,显示已经封闭。万幸没有被封在路上,被困的冷与饿,后果很严重。
      此生难忘而又惊险的公路之行,车子在3882米的碧罗雪山上穿行。谁又说不是一次腾云驾雾之旅呢?
      在怒江峡谷深处,14号中午,专程拜访独龙族村寨。这人丁可数的民族,分布在独龙江和高黎贡山。女人纹面的习俗,让人们溯源其纹面成因和传说。地域上的强蛮吐司,会抢掠异族人为奴。独龙族妇女多是受迫害者。为自保而自毁,女孩纹面,皮肤异于常人。徒步进村后,并没有见到人,到村中的标志性建筑,天主堂稍作停留。


      丽江的纳西族,还有傈僳族,都是这神奇土地的主人,
      丙中洛,这个美丽的乡镇,一下子就把我征服。多民族混居的村镇,在西南很多,但是,能有这么美的,恐怕就只有丙中洛了。
      这被世人誉为“人神共居”的美好小镇,也是西南之行的重要一笔。其背靠贡嘎神山,与雪山远远对望,多种宗教并存,天主教,藏传佛教,“一家三教义”,在这里司空见惯。

      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就这样合拢双手,为世人捧出一个美好的丙中洛。镇子北边的秋那桶村,大有与世隔绝之相,幽静安详,传说春天的桃花惊艳一方。
      山崖绝壁也会发威,不开心时,就耍个脾气,锁住怒江,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它。这就是石门关,一道天然之门,比我之前看到的长江夔门,惊险程度更胜一筹,而这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因有信仰,这里的混居民族,民风淳朴,夜不闭户,更无族群争斗发生。
      由此,必须要写宁师傅。他是昆明人,有点日韩范儿。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提前退休,和夫人一起来丙中洛,为充实自己和方便游客,他和夫人开了租车行。
      当天,宁师傅带我到普华寺,清朝时期的藏传佛教盛地,从远处看出它辉煌的气势,我近距离拜谒了它,虔诚环绕大殿的转经筒,宁师傅又带我看了丙中洛的稻田。他说,因海拔高,丙中洛农作物达不到自给自足,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田里收成不行。和土壤地质有关。


      桃花岛,秋那桶,都保留着原始的风味,传说桃花岛上的西瓜很好吃,我随即买了两个,但是我终究没有福分品尝到这少数民族兄弟亲手栽种的4000米的高原西瓜,一个西瓜是为感谢宁师傅,一个是被忘记在昆明酒店的前台,窃以为,这是丙中洛桃花岛的西瓜,还等我再去亲临品尝,这一窃想的期盼,会是多久?
      世界屋脊矗立着的银装雪山,深邃险恶的峡谷托起江流,盆地中的丰硕果实,这里古老的藏文化,纳西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廊,

      来一场人神共舞的盛宴,和谐共生的的悠远情怀。都会在每一个路途中相遇。
      丙察察,可不是舞步慢三。而是一条著名的滇藏公路,随着三江并流腹地的开发,丙察察名声显赫。从滇西北的丙中洛秋那桶到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270公里,滇藏的神秘通道,
      茶马古道是西南地区的商贸通道。徜徉漫步于此,马帮的铃声和故事,萦绕而来,一个个虬须美髯的好汉,穿山绕江,奔于路途,我喜欢听马帮的传说,喜欢游走天下,飘忽不定的好汉经历,他们的故事里都是天下奇闻,时空悬念。


        马帮与古道,沉淀而来的不仅是外在形态,更是一种的无形的精神慰藉和启迪。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让马帮精神不再是一个狭小的地狱传奇,而成了一种不可淹没的家国情怀。
        我们一行14人,在偷闲的带领下,于14号午后,全部徒步丙中洛雾里村的茶马古道,很美好的一次经历。
      丙中洛的雾里村,就像它的名字,就靠两座桥和一条古道与外界相通,仿若恍惚隔世,又如一幅优美风景画,梯田阡陌与怒江汹涌,古朴民居,山野鸟语,藏族、怒族、傈僳族和谐共生。在雾里村的古道依旧,耳畔常响铃铛。那逝去的和留存的,久久回泛并温暖着我。

      茶马古道,唤醒我一路行进对文化的溯源。追寻着曾经的烟火升腾,马帮铃铛的悦耳会穿山破雾直击肺腑。
      而雨崩,则完全是对我体能的全新检验。这世界著名的徒步线路,一生能走一次,实则有幸。
      通往雨崩的山路,确实考验人。汽车翻过的无数山梁都不算,徒步盘旋进山,拔高5公里,连续7小时完成。随着名气大增,之前的羊肠小道已经拓宽。村民的收益随之而来,越野车载客进山,每位200元,省却躬身负重、气喘吁吁之累。
        自我感觉良好的完成了高海拔徒步,是我庚子年必须记之的重大事件。

        路途之美,少却惊心,一路欢歌。沿途有千年古树,无穷的针叶林相连,空气洁净,手挽白云。那凉爽适宜,那心旷神怡。成为心之所向。我想60岁时,再来一次雨崩徒步。十年,该是一个怎样的光景。该有怎样的伙伴同行。
        一路行进,同伴的说笑,让人缓解疲劳。岔路驿站的休憩,彼此鼓励。累和渴的时候,就想偷闲、刘姐他们在独克宗购买的,带进雨崩村的蹄髈,和五花肋条,无穷的动力和盼头是目的地有美食。过了垭口,路途已多半。待走的都是轻松的下坡路。其时,在路上遇到所有的人,都是致以问候和笑脸,若是藏民,还有一句美好的扎西德勒。我想,能来得雨崩徒步,应该都是有缘人。

      雨崩,我来了!一声惊呼,这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瞬间赶跑了所有的疲惫和不堪。一种清冽,弥漫身心,纯净而简单,从远处看,像极了以往的中国村庄。但没有一个村庄,能清亮到绿的透明。能氤氲到如诗画,能浮动到若梦境。荡涤身心和视野,高海拔山坳的一块弹丸之地,吸引无数的人前来,的确是名副其实。
      雨崩的美好,已然超越了村落的概念。是所有户外人的集体憧憬和记忆。它已然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不仅仅是藏民心中,而是世人心中的一个神奇所在。我的登山杖秉承神的旨意,留在了雨崩村的路口。
      雨崩绝无仅有的震撼,当然是神瀑和冰湖。
      发源梅里雪山的神瀑,是藏民心中的圣水,消灾弭祸,祈福纳祥。一路台阶,一路祈祷的藏民,空手徒步,都够累。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接受洗礼,一位刚会走路,一位还在襁褓中。
      当来到神瀑跟前,一股冰凉侵袭了我,想拍照,手不听使唤,一种圣洁感油然而生,冰川圣水,纯净甘冽,剔透晶莹,这刷新了我见过的任何的水质,冰冷中堆的石头。和我的内心,接受了这圣水的洗礼。愿这圣水,洒遍四野,再无病患。

        至于传说中的冰湖,只是从图片中,领略了那浩大的黑白与孤绝。
        这秘境,不是世上每个人都能看到的。能亲眼目睹,一定是三生有幸。
      下雨崩的“雪融客栈”确实温暖。老板在尽心经营,细处多是藏式风情。

      再美也只能是过客。没有不辞的永驻。 我们从尼龙大峡谷徒步出山。用了3个小时。一路水声潺潺,山路崎岖蜿蜒,下有深涧,路唯半米,好几处都让人心慌。需谨慎通过。

        歇脚的驿站,会有饮料或酥油茶。偶遇的藏民们,黝黑的肤色,如刀削般的纹理,这都是高原的强紫外线,留下的时光痕迹。一句句扎西德勒,寓意着藏汉相融。当集体下的山来,同行伙伴严总买了两个西瓜,犒劳大家,高原西瓜,至今难忘,口舌回甘并深表感谢。
            一路向西有美景,
            广袤高原任驰骋。
            映眼入心红土地,
            杨姓农家妄为行。
      这是我们18号的真实写照。海拔2300米的红土地,在昆明市东北方,深藏于大山,是摄影家的天堂。住宿于老杨农家,他人和善乐观。我们一行的到来,缓解了他一人守院子的寂寞,新鲜的空气,田头的果蔬,让我们一行自得其乐的扮演起勤杂工和大厨师的角色。院子里的欢声笑语,冷风雨雾的相伴,斗地主的欢闹,那一幕幕都留在记忆深处。


      红土地成因是因为土壤里含铁铝,经过氧化沉积,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阡陌纵横,层叠交错,各色参差,令人赞叹,我惊艳隐藏于山沟里美景。但是因天公不作美,只能和传说中的千年老龙树合影。
      千年老龙树,是我西行漫记的转折,二十天的行程,即将划上句号,由此,开启归乡旅程。8月19号,在返汉途中,冒雨游览了西江千户苗寨,美丽的吊脚楼,温暖的风雨桥。迷恋这里的刀耕火种文化,和银饰金钗的服饰。无数中外游客,都被如此大的民居场景框架震撼。好似一幕立体的建筑秀。赞叹苗寨,敬仰蚩尤,离开黄河平原后的坚定,就这样被代代传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经久的,就越是文化的。每个民族的枝繁叶茂,无不以传承为根基。
          一路西行一路景,
          几世繁华几世城。
          堪问山水经何去,
          化作点滴入梦萦。

        我的西行漫记,权作时光不老之忆。

      终究是要离开,唯有山水常在!


                  2020、10、12东湖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行漫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