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三)
开始时,刘安多次就举兵的事情向伍被询问,伍被经常进行劝阻,并以吴、楚七国作为前车之鉴。刘安援引陈胜、吴广的例子,伍被则强调说现在形势不同,起兵肯定会败亡。刘建被召去询问,刘安担心谋反的事情泄露,想发兵叛乱,再次询问伍被,伍被论述发兵权变的事情,其话语记载在《伍被传》中。
刘安更加起兵,他命令官府奴婢入宫,伪造皇帝印玺和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两千石、都官令、丞印,近旁邻近的郡太守、都尉印,汉朝使节法冠,一切都按照伍被计策中去安排。刘安还派人假装获罪后逃出淮南国西入长安,到大将军府和丞相府中做事,谋划一旦刘安发兵起事,就让他们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然后再说服丞相屈服,认为那时起事就会像揭开一块盖布样简单了。
刘安想要征发国中军兵叛乱,担心他手下的相国和朝廷任命的两千石官员不听,就和伍被谋划,先杀掉相国和两千石以上官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计划故意伪造宫中失火,相国和两千石官员肯定前来扑救,那时再趁机斩杀。这个计策最后没有决定实施,刘安又想派人穿上抓捕盗贼军兵的衣服,手持朝廷羽檄,从东方奔来,大声呼喊:“南越军兵入界啦”,借机调动国中军兵。刘安派人到达庐江郡和会稽郡实施冒充追捕盗贼的计策,没有立即发兵。
廷尉把刘建说出的刘安和刘迁谋反的事情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派遣廷尉借着去面见淮南国中尉的时机逮捕太子。廷尉到达淮南后,刘安得知了真相,就和刘迁谋划召相国和两千石官员前来,想杀掉他们后起兵叛乱。刘安召相国来见,相国到来,但内史却借机跑了出去。中尉则回复说:“臣我接受皇帝诏命迎接朝廷使臣,没有时间面见大王。”刘安考虑只杀掉相国,但内史和中尉都跑掉了,没有什么用处,就放走了相国。他最后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刘迁考虑自己所犯的是阴谋刺杀朝廷中尉的死罪,但参与密谋的人已经死掉,他认为不存在活口证据,就对刘安说:“群臣中可靠并且能领兵的先前都被拘捕了,现今我们已经没有能倚重举事的人了。我们在时机不成熟时发兵,恐怕不会成功,臣我甘愿前往廷尉处受审。”刘安这时也想罢手,就答应了刘迁的请求。
刘迁拔剑自杀,却因为下手太轻没有死成。伍被单独前往面见执法官吏自首,坦白了自己参与刘安谋反的事情,将谋反的详情全盘供了出来。
官吏派人抓捕太子、王后,率军包围王宫,把刘安和在国中参与谋反的宾客全部逮捕,还搜查到了谋反的证据,马上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交给公卿们审理,共牵连出参与刘安谋反的列侯和两千石官员、豪杰等数千人,一律按照罪行轻重进行诛杀。
衡山王刘赐是刘安的弟弟,受到牵连被捕,有关官员建议逮捕。汉武帝说:“诸侯王各自以封国作为根本,不应当彼此牵连。你们再和诸侯王、列侯一道去找丞相商量一下吧。”
赵王刘彭祖、胶西王刘端和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人商议后,都说道:“淮南王安极其大逆无道,谋反的事情明明白白,应当诛杀。”
胶西王刘端发表看法说:“淮南王刘安废掉汉朝法律,奉行邪法,怀诈伪心,祸乱天下,蛊惑百姓,背叛宗庙,妄作妖言。《春秋》中说:‘臣子不能作乱,作乱就要被诛。’刘安谋反属于重罪,其情形已经确凿无疑。臣看到了他伪造的文书、符节、印墨、地图以及其它大逆无道的物品,这都是不可抵赖的铁证,其行为罪大恶极,理应依法处死。至于淮南国中两百石以上的官员及其以下官吏,宗室的宠幸之臣,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他们不能尽责匡正阻止刘安谋反,也都应当被免除官职、削夺爵位后成为普通百姓,今后不允许再做官为吏。那些并非官吏的其它罪犯,可判处交出二斤八两黄金抵顶死罪。朝廷要应公开揭露刘安的罪恶,好让天下人都清楚懂得为臣之道,不敢再生出背叛皇帝的邪恶野心。”
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等人把大家的议论上奏汉武帝,汉武帝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刘安。宗正还未没有到达淮南,刘安已经提前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刘迁和其他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被满门杀尽,淮南国被废除后成为汉朝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的王后乘舒生下三个孩子,长子刘爽立为太子,次子刘孝,小女儿叫做刘无采。他的姬妾徐来又生下儿女四人,美人厥姬生下儿子二人。刘赐和刘安兄弟之间相互指责,关系疏远。刘赐听说刘安谋划造反的事情,也积极交结宾客,防备被其吞并。
公元前129年,刘赐到长安朝拜,他的谒者卫庆懂得方术,想上书事侍奉汉武帝。刘赐知道后大怒,弹劾告发卫庆死犯下罪,对他严刑逼供,让他承认。刘赐的内史认为卫庆冤屈,拒绝审理此案。刘赐就指使人上书状告内史,内史被迫办案,但直言刘赐理屈。刘赐多次抢夺别人的田地,毁坏别人家的坟墓作为田地。有关官员请示逮捕审讯刘赐,汉武帝不准,只是收回他原来可以自行设置两百石以上官吏的权力。刘赐对此怀恨在心,和宾客奚慈、张广昌谋划,寻找熟悉兵法和懂得占卜星象的人,这些人都怂恿刘赐作谋反准备。
王后乘舒去世后,刘赐立徐来为王后,和厥姬一起受到宠幸,两人相互嫉妒。厥姬向刘爽诋毁徐来说:“徐来指使她的婢女用巫蛊之术杀掉了你的母亲。”刘爽开始怨恨徐来。徐来的哥哥来到衡山,刘爽陪他饮酒,在宴席上用刀刺伤了他。徐来很恼怒,就在刘赐面前多次诋毁刘爽。刘爽的妹妹刘无采嫁出后被休返回娘家,和手下的仆人通奸,后来又和宾客通奸。刘爽多次责备刘无采,刘无采大怒,不再和刘爽交往。
王后知道这事后,立即善待刘无采。刘无采和他的哥哥刘孝早年丧母,就都依附了王后。王后假装很疼爱他们兄妹两人,以便共同诋毁对付刘爽,刘赐因为这个原因多次鞭打刘爽。
公元前125年,有人刺伤了王后的继母,刘赐怀疑是刘爽指使人干的,再次鞭打刘爽。后来刘赐生病,刘爽有时借口身体有病不前去侍奉。
刘孝、王后和刘无采一起诋毁刘爽说:“太子实际上根本没有生病。他只是自称身体有病,经常面露喜色。”刘赐听完大怒,想要废掉太子刘爽,改立他的弟弟刘孝。王后知道刘赐下决心要废掉刘爽后,但她也不想立刘孝。王后有名善于跳舞的侍者,刘赐对其十分宠幸,王后让这名侍者和刘孝淫乱以便败坏其名声,好立自己的儿子刘广为太子。
刘爽知道这事后,考虑到王后多次诋毁自己,一直不肯罢休,就一不做二不休,想通过和王后淫乱来堵住她的嘴。有次刘爽陪侍王后饮酒,在为王后敬酒时,他趁机坐在了王后的大腿上,要求与其同床共枕。
王后恼羞成怒,马上报告了刘赐。刘赐就召刘爽来见,想要捆绑刘爽并鞭打他。刘爽知道刘赐想要废掉自己后改立刘孝,就对刘赐说:“刘孝和王后的侍者通奸,刘无采和奴仆通奸。父王你就强打起精神吃点饭吧,我要向朝廷上书控告去。”说完后转身逃走了。刘赐派人追赶,没有追上,他亲自驾车追捕刘爽。逮住刘爽后,刘爽又说了很多坏话,刘赐就用镣铐把他囚禁在宫中。
刘孝更加亲近刘赐并且受到宠信。刘赐对其才能感觉惊奇,就给他佩上王印,号称将军。刘赐让他居住在王宫外宅,给他很多金钱让他去招募宾客。有些宾客到来后,知道了刘安和刘赐谋反的想法,就日夜怂恿他。刘赐指使刘孝的宾客、江都人救赫和陈喜制造战车箭支,刻制天子玉玺和将军相军国官吏印。刘赐时刻寻找像周丘那样的壮士,多次称赞和列举吴楚起兵叛乱的做法,以便完善自己的计划。刘赐并不像刘安那样敢争夺天子位置,而只是害怕刘安起兵后会吞并他的国家。他认为如果刘安起兵西进,他可以趁机派兵攻占江淮之间的地盘。
公元前124年秋天,轮到刘赐到长安朝拜的时间,他经过淮南,刘安就挽留他,并且用兄弟亲情说话,消除了原来的不睦,彼此约定一起造反。刘赐马上上书称自己身体有病,汉武帝答应刘赐可以不朝。
刘赐派人上书,请求废掉太子刘爽,立刘孝为太子。刘爽听说后,马上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白嬴到长安上书,说刘孝私自制造战车箭支,和刘赐王后的御者通奸。
白嬴来到长安后,还没来得及上书,就被官吏捕捉,因为他和刘安谋反的事情有牵连。刘赐得知刘爽派白嬴上书后,担心他供出自己造反的事情,就提前上书状告刘爽胡作非为、大逆不道,应当斩杀弃市,汉武帝把这个案件交给下沛郡守审理。
公元前122年冬天,负责办案的公卿到下沛郡,没有追捕到参与刘安谋反的罪犯,却意外在刘孝家中抓住了陈喜,官吏弹劾刘孝带头包庇隐匿陈喜。刘孝认为陈喜平时多次和刘赐商量造反的事情,害怕他会供出此事。他听说律令规定,事先自首的可以免除罪责,又怀疑刘爽派白嬴已经上书状告了刘赐和自己谋反的事情,就抢先自首,控告救赫、陈喜等人参与谋反。
廷尉审讯验证属实后,公卿大臣们请求逮捕审讯刘赐。汉武帝说:“暂时不要逮捕。”他派遣中尉司马安、大行令李息到衡山就地审问刘赐,刘赐据实作了招认。官吏率兵把王宫包围起来严加看守。
司马安和李息返回长安,把情况报告给汉武帝,公卿大臣们请求派宗正、大行和沛郡郡守联合审讯刘赐,刘赐听到后拔剑自杀。刘孝因为主动自首谋反之事,所以被免罪;但他犯下和刘安王后的侍女通奸罪,仍然被斩杀弃市。王后徐来也犯有诬蛊谋杀前王后乘舒罪,和刘爽共犯被刘赐控告不孝罪,一起被斩杀弃市。所有参与刘赐王谋反案件的罪犯一律满门杀尽,衡山国废除为衡山郡。
济北贞王刘勃,在汉景帝四年时迁徙到房陵。他迁徙后两年,加上以前为衡山王的时间,总共在位十四年后去世。他儿子式王刘胡继位,五十四年后去世。刘胡的儿子刘宽继位,刘宽在位共十二年。刘宽因和其父亲的王后光及妃子孝儿通奸,有悖人伦,又在祭祀中咒骂皇帝,有关部门要求将他正法。朝廷派大鸿胪征召刘宽进京,刘宽用刀自刎而死。王国被废为北安县,隶属于泰山郡。
班固赞曰:《诗经》中曾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话一点也不假啊。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是至亲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他们不遵守藩臣职责来辅佐天子,而是专门想那些奸邪不端的计策,以至于谋反叛逆,最后父子亡国,都没有善终,被天下人耻笑。这不只是几位做王侯的过错,也是因为其风俗不正,作为他们臣子的都存心不良造成的。所以说荆楚之地的人们轻浮勇猛凶悍,喜欢作乱,这些早已经记载在古代的典籍中了。
黄其军
作于2021年9月23日(古历辛丑年八月十七)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准南衡山济北王传(二)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一)
郦陆朱刘叔孙传(四)
郦陆朱刘叔孙传(三)
郦朱陆刘叔孙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