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生产队长

通过《莫言的故事》(陶林、许海峰编著),了解了莫言对各个人物刻画,每一个人物有实的也有虚的,但都是被莫言艺术化了。

虽然艺术化了,但是感觉莫言笔下的人物还是那么地真,既在情理之中,有时却在意料之外,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吧。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对莫言描写的童年时的高密东北乡感觉特别熟悉。这也让我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生产队长。

我们村是高密西乡的一个大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大队下属十个生产队,我家属于第一生产队,我要说的就是第一生产队的生产队长。

生产队长姓王,有点文化但学历不高,看上去比较精干,实际上属于干啥啥不行的主。对于地里的活既不想干也不愿干,更也不会干。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王队长就是招呼大家上地干活,谁要是不听他的指挥,那肯定就会被队骂得狗血喷头。

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在生产队的麦场地上和一个人(已经记不清是谁了)吵起来,当时队三十来岁正当年,而和他吵的那个人已经年过五十了。那哪是他的对手呀,就见这位王队长在麦子上动手推搡那个人。别看他干活不行,推人还是很有力气的,一把就把那人推倒在麦子上,那人起来后接着又被推倒,就这样反复进行了十来次。这个画面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地记忆,至今挥之不去。所以,从那以后,我对这个王队长特别害怕,每次看到他,就感觉他那小白脸的背面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

后来,单干开始后,地分到了各家,这位王队长家的地也只能由他自己来种了,但很少见到他到地里干农活,都是他的老婆和孩子整天忙活,而他在家里待着吃闲饭、打麻将。

王队长有个弟弟,因父母死得早,弟弟的事都由他做主。他的弟弟一表人才,当过兵,看到他弟弟穿军装的照片,不亚于现在的小鲜肉,皮肤很白,两个大眼、中等个头、标准身材,那身军装穿在他身上显得更加精神。当年,上门给他弟弟提亲的据说能踩断门槛(当然是夸张了),意思是很多上门提亲的,但都被这位当哥哥的王队长给拒绝了。

后来,他的弟弟得了一种精神疾病,而且越来越厉害,那些上门提亲的知道后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他的这位弟弟至今(六十多岁)单身,长期住在精神病医院。

有人也许会问了,他为什么拒绝别人的提亲呢?据村里人讲,如果他同意了弟弟的亲事,结婚的费用就得他这位当哥哥的负责。而他不想为弟弟出这份钱,所以就拒绝,从而误了弟弟一生。

这也许就是人性吧,如果在莫言的笔下通过艺术加工,那应该更加具有个性化了。所以,我是非常理解莫言一直在写人的用意,除了在告诫别人,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提醒自己,始终做一个好人,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写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生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