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证否定观
2.交往的作用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意义
1.人民至上
2.文化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指南
题型:
选择题:两步法:一是表述正确,二是符合题干要求
简述题:回答要点即可
计算题:准确理解概念,运用公式
论述题:要点适当展开阐释
材料分析题:原理表述,再结合材料分析
考试要用机读卡,所以必须带铅笔、橡皮。
务必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二、复习思考题: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他结识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语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根据;解释了阶级斗争是,
2、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世社会存在的反应
3、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部位人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认知论,批判了不可认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能动作用体现在: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会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9、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10、唯物辩证法的“一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是怎样的?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认识问题要有一般的科学的认识放噶,
度是保持物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务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数量,速
量变指的是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5、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形成对事物全貌,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本质,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真理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像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所决定。
从真理本性来看,真理是对,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时间的直接现实性是客观实在性的具体体现。
唯心史观:至多是考虑了
社会存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面貌,
(政治经济学部分)
1、什么是商品?128
2、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128-129
3、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28-129
4、如何理解劳动的二重性?129
9、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37
10、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148-149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39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是
12、什么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41
不变资本就是,在生产
把资本区分
有生产技术
14、如何计算m、mˊ?141
15、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4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保持工作日市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
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率,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方式的直接动机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率是指: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必然从利润率高的部门向利润利率高的部分转移 ,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形成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是是按照评论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那部分利润。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相作用的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原始积累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快速的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的到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包括暴力剥夺土地,海外殖民,国家政权敛财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基本积累。资本积累不仅是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加生产过程所得利润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
资本循环时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形式变换,最后又回到出发点。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购买阶段是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
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并存的,产业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中
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必须继起,保证依次的连续性
在同一资本循环过程中,三个阶段又是统一顺序的
资本周而复始,反复循环的运动
资本周转的快慢有:资本周转的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的比例。
加快流动资本周转和缩短资本周转时间
固定资本有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流动资本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和全部的可变资本
26、如何计算预付总资本的周转次数?
27、什么是社会总产品?147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阶段生产的所有物质资料的综合
从价值形态上,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从物质形态上来看,区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
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以及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在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两大部类的生产由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具有盲目性,两大部类的生产经常处于失衡状态,所以连个,
社会再生产指的是:连续不断的生产就是社会在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成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果冻越来越超过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新变化的原因:
实质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像作用的结果。其变化任然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并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