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15):道高一尺,师高一丈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问孔子:“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裕却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样的人已经算可以了,不过比不上贫穷但是安乐,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玉石要经过切、磋、琢、磨这些工序才能成器。’人也一样,就像我被老师一番话雕琢一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可以开始与你讨论《诗经》了。现在告诉你结果,你能推倒出缘由(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我的理解】

此章是我最喜欢的章句之一,每每读之,颇有意味。此章既看出孔子对于人的层次,是何种看法。亦看出孔子育人的高明处。

01

子贡所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人,也是难能可贵,常人多是贫穷多谄媚,富裕时又骄横。子贡所说的层次,已经克制了人的习性。

但语句中透着一股“硬气”,可说子贡所说的层次,是有骨气但不见得心态平和、安乐,更不见其中庸的态度。孔子亦承认子贡所说的,已经算不错了。看着学生已经理解到了这个层面,于是点拨了一次,把子贡所说的,又往上提了一层——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而无谄,一方面确实清高,但清高者多有傲气。清高又傲气者,如浑浑噩噩中,自己看的明明白白,心里对世道却少不了一番评价和失望。如楚国之屈原,世道看的明白,但却痛苦不堪。富而无骄者亦如是,克制了本身的人性弱点,但也困于人性本身。

贫者多忧,亦多怨。虽不害人,但却损己。子贡只能强调自身不堕落,但却不曾想过怎么做会更好。孔子所给出的答案,便是“怎么做会更好”,是又上了一层。

而且,也是针对子贡所说之人的弊端,特意指出了贫穷者以可以安贫,安贫即乐。我们应知,面对自身贫困,能不谄媚者有之,但依旧不改其乐的,才是难能可贵。也可看出,孔子教学生,最后的归途,是个人的幸福感。并非高高在上的治国之道,安邦定国的礼仪制度。

孔子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安稳与幸福。孔子眼中,没有国家,有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鲁国的百姓是人,齐国、卫国的百姓也是人。既然都是人,就该一视同仁,不应该由国家之分。故而孔子周游列国,豪无心理负担,只是安安分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把人教育好,把地方治理好,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贫而乐”。

02

古时富与贵不是一个意思。富者是财富,贵者是身份。

子贡和孔子这里所说的富者,只是有财富,但没有社会地位。子贡认为有钱之后,能够不在贫者面前骄纵,已经不错了。这亦可说是有钱也不堕落。但孔子还是认为,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追求什么?追求一种责任感,一种贵族信念。所以才说:富而好礼。礼者不下庶人,只有上层,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会学习礼。这里说的礼,不是礼貌,不是谦逊,孔子不是说,有钱了就要注意个人素养,要有礼貌,对人谦和。

而是说,要学习贵族的精神,而贵族的精神,就在礼之中。何为贵族精神?简要言之,其一重道德轻物质,其二为社会尽责,其三身先士卒。

重道德轻物质,自然好说。一个人完成了物质积累,接下来自然是对精神有需求的。而精神需求,归结到行为上,必定是道德。而是简单的在思想上,如哲人一般思考问题,没有改变行为的观念,是无用的。而也只有观点改变,才能带动行为。

为社会尽责是贵族的标配。将自身放于社会之中,将自身的力量贡献给社会。力量小的做小事,力量大的做大事。事有大小之分,但精神却都很伟大,这便是贵族精神。也可说,贵族精神并不以物质条件为判定,但凡一个人,能处处想着他人,处处为他人做嫁衣,就是一贵族。

身先士卒之说,乃是说遇危亡,贵族应首当其冲。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护他人,保护弱小。

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应该是说的此意,而不是做个知书达理的有钱人。

03

再看孔子教人的艺术,实在妙趣横生,更是高明远见。

子弟有所领悟,所领悟的在哪个层级,孔子心中有数。虽不是最好的,但亦给予肯定,而后再提升一层。

做过老师的,恐怕才能理解这样的教学艺术,是多么难能可贵。

而且,心中若不通达,也做不到这样的水平。也难怪子贡评价孔子,如日月。若把人比作院子,一般的人在院墙处,便可以窥见院内的好。但是孔子的院墙太高,不进入院子根本不知院内有什么宝贝。

又看孔子教学,是学生到了哪个层次,才教什么学问。子贡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便开始教《诗经》。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个性化教学,尊重个体差异吗?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学生在一楼,老师在二楼就能能做到。而是学生在一楼,老师至少要在十楼,才有这样的水平。

颜渊是闻一知十的学生,其天赋连孔子也自愧不如。但颜渊亦说,夫子道高,就像高山,越是抬头看越看不到顶。一会又像在前,一下又像在后面,让人捉摸不定。

颜渊疯了吗?没疯,实在是对孔子难以形容,勉为其难才说了这样的评价。

在此,也还要说一点,国人切不要以为读了《论语》就了解了孔子。要懂孔子,非深究五经不可。

说孔子道高,不是学生故意吹嘘他,实在确实如此。读《论语》,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领悟。亦可说,《论语》是读不完的,越读越有收获。越是自己经历丰富,再回头看《论语》,常有拍案叫绝之感。

这种感觉,实在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的。

若真要表达,我只有一句粗鄙的话:孔子,真他娘的说的好!

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词汇,能表达拍案叫绝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第一》(15):道高一尺,师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