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二十四章】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读到本章,不能不先说说孔子所讲的“直”。
我把《论语》中所涉及到“直”的篇章具体摘录如下:
总的来讲,我认为孔子所讲的“直”主要分四个方面:
第一,从个人修养、锤炼优秀品德的角度讲,“直”指的是“正直”
“正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有极高修养的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一个正直的人,他处事公平公正、性格坚韧刚直,能禁受得住诱惑,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等。这样的人,如果在国家政府机关里工作,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所以,孔子对鲁哀公讲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实际上就是强调正直的人对治理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正直”是一个人的品德诉求。孔子推崇“仁”,一个有仁德的人,肯定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着极高修养的人!
第二,从人的性格特点来看,“直”可以理解为“直率”、“率直”
人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多样的。有人性格内敛深沉,也有人性格外向率直。
当然,人的性格特点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只要我们为人坦率、真诚,不矫揉造作,肯付出真心,其实都是蛮好的。
孔子所说的“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这个“直”就是跟“诈”相对,“直”是坦率、真诚,“诈”就是欺诈、不坦率、不真诚,跟人耍心眼。
总的来说,“性格直率”其实挺不错的,那说明我们为人坦诚哪!
然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用“心直口快”来伤害别人,然后让“性格直率”来背锅。这就是子贡所说的“讦(jié)以为直者”了,即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第三,为人处事太直接,不懂得根据具体场景场合来变通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这人说话比较直,你别太在意哈”。
我就想不通了,既然担心别人在意,又何必不分场合、场景地瞎说话呢?
心直口快、尖酸刻薄地说出了一些伤害人的话,临了临了的,还让别人别在意(人家若真在意了,倒还显得人家多心胸狭窄似的)。明明是自己的不是,却把别人推向道德的审判台上,然后自己穿着一件“说话直”的外衣,悄咪咪地从道德的审判台上溜走。
这样的一种“直”,孔子是不提倡、甚至是反对的。所以孔子说“直而无礼则绞(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还说了“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直率而不爱学问,其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第四,“直”是有人情味的
孔子所说的“直”是有人情味的,是符合人性的。
《论语·子路》篇中讲了一个“直躬者,其父攘羊”的故事。叶公对孔子说,他们家乡有一个非常正直、大公无私的人,他的父亲偷羊,他告发了自己父亲。孔子回答说,我们家乡正直的人,与叶公家乡的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会替儿子隐瞒,儿子会替父亲的隐瞒,正直、坦率就在其中了。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见,孔子所讲的“直”与“孝悌”又是分不开的。“孝悌”是“仁”学之本,必须在保证“孝悌”这个根本的前提下,再去讨论这个“直”。
父亲犯了错误,做儿子的去替父亲开脱、隐瞒;儿子犯了错误,做父亲去帮忙想办法开脱。这从情感上来讲,是没什么问题的,是符合人性的。
说了那么多,算是把孔子的“直”梳理了一下。那么,本章中所涉及到的“直”到底属于哪一种或是哪几种呢?
孔子说:“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很多人读到这章,愿意相信孔子对微生高颇有微词,觉得微生高有些讨巧、不坦诚,你家没醋就没醋呗,还偷摸儿去邻居家里借了给人家,当作你家有似的,真不厚道!
其实,大家可以细品品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好像孔子并没有带具体的褒贬在里面吧?孔子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即有人去微生高家里讨醋,微生高家里正巧也没醋了,便去邻居家借了醋给讨醋人。
微生高是何许人也?微生高也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时鲁国人,也称尾生高。在当时社会,他以信义正直而著称。《庄子》《战国策》里记载了“尾生抱柱”的故事,这个“尾生”应该就是指微生高。相传,微生高与一名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如此一个坚守信约的人怎么会有讨巧的心理呢?
所以,我认为本章的阐述也可以有另外一个版本。即:
“谁说微生高这个人不懂变通呢?有人去他们家讨醋,正巧他家里也没醋了,(他便跟人家说,赶巧家里醋刚用完,他去邻居家讨点醋给他),于是,他从邻居家借来了醋给了讨醋人。”
这个版本里可以看出微生高是很热心、真诚的,不轻易拒绝别人。是不是“偷摸儿去邻居家讨了醋,当作自家的醋给了人家”,孔子并没有这么说,是后人揣测的,不足为信。
归根结底,“微生高是不是直”的这个问题可探讨的版本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