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解读《诗经》里跨越千年的爱恋
夹竹桃潋滟而开时,我收到了《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诗经>里的古老告白》这本书,书的封面是浅淡的绿色,像端午节清甜的绿豆糕,直想抱起来咬一口。
当然要咬的,不过,不是用嘴巴咬,是要在时间的无涯里,用自己对爱的沉迷来咬;要在书的缠绵悱恻里,寻找自己当年的少年。
这绿,又像用夏日挂在枝头的青枝绿叶染就,花已褪了残红,青杏仍然小小,藏在枝柯间;看着这绿,便有十分的疑惑,我的少年,我的爱,是不是就藏在这青绿铺就的书里,等着我和他进行一场跨越千古的爱恋?
世间有什么永不老去呢?
便只有《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吧!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是夏葳对《诗经》里爱情诗的解读。书中说:“读《诗经》,你可以读得花团锦簇,也可以读得淳朴如初。”她写爱情,是如花美眷,是醇酒沉醉,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向往、这追求,仰之弥高,望之弥坚。
夏葳,教师,写作者,她在晴空下沉默地看天、观云;她在诗词里摇曳着风流的姿态。她爱苏轼的旷达婉约,于是,世间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记》;她欣赏王维的淡泊宁静,欢欢喜喜地写了《王维传:释放自己,便生欢喜》。
在诗的王国里,她与千年文化神交,与现在年轻的、曾经年轻的、永远年轻的少年相知。
时光在她曼妙的文字里,悄悄地穿越回了少年。
正是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年纪,我在泾河边的中学读书。
那一日,老师讲《诗经》里的 “伐檀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抑扬顿挫的节奏里,我恍恍惚惚地以为,那河便是离村子不过几里的泾河。我经常在自家地里,便能看见河水汤汤地流过。
那时,《蒹葭》像一阵风,随着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风靡一时,大街小巷里,不时听到女声婉转地唱着“绿草苍苍”。老师便也顺带着讲了《蒹葭》——那是真正的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着读着,眼前便似乎见泾河的水面上,芦苇苍苍,白露凝成寒霜。河面上悠悠地、缓缓地、飘过来一位裙袂飞扬的女子。
她像洛神一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光焕发,如秋日阳光下正盛的菊花,又像春风里摇曳生姿的牡丹。她朦胧如水中月,在远远的水面上静立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那偶尔掀起惊涛骇浪的河水,这时,静静地,清清地、浅浅地,像是她脚下平静的莲台,又像是大理石铸就的地面。
而在她目光可及的下方,一个年轻俊秀的男子,仰慕地望着她。在他的心中,她便是世间最让他梦萦魂牵的那一位。
他逆着流水,执着地寻寻觅觅,却见道路险峻而又漫长,她始终在遥不可及的远方。
他转过身去,顺着流水去找她,她宛然就在那潋滟水波的中央。水波柔柔,漾着她如水的脸面。
这一幕,像刻在少年时的印迹里,与时光一般不老,与岁月一样长存。
许多年之后,有一个对《诗经》痴迷到辗转反侧的人,在她写下的《少年与爱永不老去》里,我的记忆重新鲜活了起来。
她唯美的解读,让我如痴如醉;她认真地分析,让我欲罢不能。
她说:“《蒹葭》之妙,妙在她的空灵幽渺。在诗中,蒹葭、白露、秋水、霜雾,这一组凄清的意象,宛如为此诗布下一抹怆然的底色。”
那种爱而不得的困扰,那种可望不可即的悠远,那种痛苦里的甜蜜,实在是世间最美的忧伤。
然而,读夏葳的文字,何尝又不是呢?
她一节三叹的吟咏,她九曲回环的文字,让人如如醉如痴。走进这本书,怎么走得出来?
在诗中,苍苍,是指蒹葭茂盛的样子,在书里,也有一种苍苍,是夏葳引用的诗,她写水,随手就引出了“无日不悠悠”、“水是眼波横”等让人无限遐思的诗词,这是怎样的功底,能让她信手拈来,又随意自然?
不止《蒹葭》,四十多首有关爱情的诗,被她解读得勾魂摄魄,回味悠长。
她写爱而不得,赞他是美眷如花,春风十里不如你;她写两情相悦,如兰生幽谷,扬扬其香;还有那期盼许久的如梦佳期,许你深情共白头;远古的似水流年里,是烟火人家的田园牧歌;而情之一事,怎少得了道不尽的悲欢离合?浮世人生里,燕燕归去双泪垂。
然而,亘古不变的风月里,所求、所想的,仍然是冷暖两心知,悲喜共人生。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将如此。
愿你在永不老去的《诗经》里,永远年轻。愿你的《少年与爱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