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沐柳编:一横一竖交织的文明

      柳条编织是我国最早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是无能耗、无污染、低碳环保、传统高效的优质产业。特别是临沭县,沿沭河两岸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为进一步探究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与内涵,促进其保护与传承,2022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遗队位于临沂地区的实践队员代表路迪来到临沭县杨沙埠村“杨进邦工作室”,采访了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先生,与杨先生进行现场的交流学习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时为其余实践队员陆昶、刘一霖、王文雅进行实践活动进程转播,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活动。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苇席,山东龙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编织纹,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说明编织艺术要早于陶器。柳条编织是我国最早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是妇、老、弱、残都能从事的行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首选的就业平台,而临沭位于鲁苏两省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钻石之乡、柳编之都。

      在实践开展之前,实践队员进行大量理论学习。通过上网查阅、收集资料,与队员交流讨论等了解柳编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进行集中学习,对柳编文化建立初步认识。利用网络平台抖音,队员联系到了杨进邦先生,并向其详细介绍了本实践队伍的实践目的和意义,在征得杨先生同意后约定了拜访时间,随后队员们将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整个实践过程都有专人负责摄影摄像及其他资料的记录整理,以便更好地从多角度、用更丰富的叙述来展示柳编艺术品的价值。

      受临沂疫情影响,实践队伍采取“线下+线上”的实践方式。队员路迪乘车拜访杨进邦先生,其余队员通过腾讯会议实时参与,线上沟通交流,进行学习。首先杨进邦先生更为细致地向实践队员们讲解了柳编的基本信息,包括柳编的历史,柳编所要用到原料柳条的选用,柳条加工所需的编织工具和编织工艺等,让实践队员对柳编形成了充分的认识。

      接着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结合,在杨进邦先生的指导下,实践队员路迪亲自动手体验了柳编工艺品的制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柳编艺术的魅力。其他实践队员通过观察学习路迪的操作,更深入的了解柳编产品的形成过程。

      在制作完柳编制品之后,杨进邦先生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多种多样的柳编工艺品。在参观过程中杨进邦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不同柳编产品运用到的编织方法以及创新点。针对柳编的市场,实践队员询问柳编的主要出口国家以及柳编可以创造的商业价值,进而了解到临沭柳编出口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率达99.8%以上,同时每年举办两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临沭县有80多家柳编企业参展交易,每届签单达一亿六仟多万美元,为全国柳编行业之最。临沭柳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临沭县规模宏大的支柱产业,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杨进邦先生提议到,培养草柳编织设计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利用特色区域优势,给学生讲解柳编起源,编织传统,传授技艺,弘扬柳编文化,让柳编艺术文化传承传播。

      实践队员受杨进邦先生的启发,也纷纷运用所学知识对柳编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认为柳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是柳编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其提供十分丰富和绚烂的文化资源平台,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了内容和原材料的基础保证,使“内容为王”的口号可以继续叫得更加响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和展现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巨大空间。

        此次以“助力山东地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彩遗拾遗队位于临沂地区的实践队员通过寻访杨进邦先生探索柳编文化,进一步学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对于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到更加适合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沐柳编:一横一竖交织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