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尼科特》2----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2020.3.19读《温尼科特》----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作业:

我的第一次主观全能感发生在什么时候?后来如何发展?消失了吗?


先说说核心的三个点:

原初母爱灌注:孕期妈妈特别是新手妈妈在怀孕最后3个月同婴儿一起呼吸、吸收、排泄,婴儿的成长完全融入妈妈的身心,这个时候的妈妈忘记了自我,只关注婴儿的成长,所以特别脆弱和敏感,需要家人特别是丈夫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原初母爱灌注 (primary maternalpreoccupation)  

-----了解到这个专业术语以后,更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那是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成全。突然想起自己某天惹妈妈生气了,说了一些: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的气话,当时她哽咽的回答: 等你以后当了妈妈你就明白了。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愧疚感也从未停止....

主观全能感:婴儿需要的就会被创造,就会发现在那儿。比如它饿了,妈妈在原初母爱灌注的驱使会用乳房去满足它,让它主观认为是它自己创造了乳房。主观全能感被很好的引导有利于婴儿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带领其走上正确的道理。

主观全能感(subjective omnipotence)

-----想了老半天想不起来我的第一次主管全能感是什么感觉,发生在什么时候?让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人物是外婆:从小到大,外婆就夸我聪明,学习好,每次都考全年级第一,她一直引我为傲,在外人面前也反复说,让我有一种错觉感:我真的很聪明,天生是一块读书的料,也因为她的鼓励更加爱学习。这种优越感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上高一后才渐渐意识到原来学习这么难,我之外的世界厉害的人这么多!而我也只是高考独木桥上战战兢兢的一员。

----- 还有一件能和主观全能感挂钩的插曲,就是小学三年前以前我很喜欢画画,从12色的水彩笔到24色的水彩笔买过很多次,画各种叶子和花,还有还珠格格。偶然一天一个叔叔到家里做客,看我画画,他拿过我的铅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幢房子,立体的房子有砖有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是这样画画的,于是疯狂模仿画了好几个本子的房屋、树、鸟、仙人掌等等。现在回忆 如果当时家人知道我这个乐趣和当时心里的热情我也有机会被培养成一个小画手吧!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都不敢拿笔了,更别提乐趣,不过还是很崇拜会画画的人。很多年后才想起这个事情来,那应该是我最早的兴趣了!

反社会倾向是求救信号:反社会倾向与剥夺是紧密联系的,最初表达了儿童被剥夺的无助感,是向养育者发出的求救信号,对依赖环境被破坏的补偿。这种感觉体现在初期,如果这种被剥夺感一直被无视或者无法补偿,儿童有可能因内心麻木而走向犯罪。

反社会倾向(antisocial tendency)

----如果说我身上也有被剥夺的无助感,那就是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吧! 我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几个月大到19岁一直在外婆身边长大,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累积不超过3年。这对我来说是最介怀的一件事:小学的时候尝试过给父母写信,让亲戚带去;后来改成写日记,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有过5本以上;初中开始对父母就有了一种仇恨感,这种感觉持续到高中毕业,中间穿插着有了弟弟妹妹,这种被忽视感就越来越强烈。再后来就觉得没那么重要了,烧掉了所有的日记本,选择原谅了他们,其实我内心还是很介怀的。但是幸运的是我除了一次无疾而终的早恋,没做过其他反社会倾向的事情。哈哈

----还有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发生在我初中时候,我珍藏日记本的箱子被表弟表妹翻看了,也被外婆他们无意中破坏了。那一次我特别特别生气,恨他们忽视我,不尊重我,恨自己没有专属的私密空间。所幸除了内心汹涌澎湃过,也没有做任何反社会倾向的事情出来。


小结:参加本次课程到现在,以及上次电影《颠佬传》观看后的感受,让我越来越清晰自己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以后想要怎样的生活,也更能试着去体谅别人,原谅别人,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怀吧!每个人都很无奈,但都顽强的抗争着!活着是一种幸运,更应该珍惜当下生活和创造更美好未来。

心若向阳 何惧悲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温尼科特》2----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