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王谢风流,东山“不”起

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23)

王谢风流,东山“不”起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南京古称建康,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它经历过歌舞升平的繁华,也经受过战火硝烟的洗礼,是兴盛与衰落的见证者,而秦淮河上的拱桥同河畔的曲巷更是一起目睹了王、谢两大家族的荣耀和凋敝。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发出如此感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可称得上是厥功至伟。公元318年,司马睿登基时,再三拉着王导要其与自己同坐御床受百官朝拜,王导坚决请辞,并说:“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这句话彰显出王导的儒雅谦恭与识时务,也正因此确保了王氏家族的持续兴旺发达。在东晋和南朝期间,王家共出过9 位皇后、7 个驸马,还涌现出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那样的大批名士。

王导在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为相,一生顺遂圆满,但也有一件事令其羞愧难当。他的堂兄王敦因不满皇帝的排挤而发动叛乱,建康城里的王氏家族面临灭顶之灾,王导每天带着宗族二十多人跪在宫门外请罪,恰逢好友周伯仁上朝议事,忙求他多多在圣上面前美言,可周并未理睬。后来王敦攻破都城,询问王导如何处置周伯仁,王导没有表态,结果周被杀。后来王导整理奏章时才发现,由于周伯仁极力向皇帝说自己的好话,王家才幸免于难,王导痛心地说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谢家的发迹主要是源于“淝水之战”。与东晋对峙的前秦在苻坚率领下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志得意满的他统帅80万大军南下意欲铲平东晋。而当时总揽朝政的谢安只有区区8万兵马应战,可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令自己的晚辈分头准备应对之策,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后,让秦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后惨败北还。当战报传来,谢安正在和宾客下棋,客人询问胜负如何,他只是风轻云淡地说了句:“子侄之辈已经破敌。”等客人走后,谢安才高兴得手舞足蹈,还一脚踢在门槛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从而留下“折屐齿”的典故。

谢安一战成名,谢家也因此声名鹊起风光无限,后辈出了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女诗人谢道韫等名家,著名导演谢晋在续写家谱时,也追溯到了这一支。谢安开始时不愿入仕为官,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整日与名士、名僧交游,或捕鱼打猎,或吟诗作赋,并经常携歌女纵情于山水。时任会稽王的司马昱说:“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肯定会应召。”果然在40岁时,谢安见家道中落,便出山做官,此即为成语“东山再起”的来历。

然而树大招风,王家与谢家在如日中天之时,也遭到猜忌与排斥,既有皇家的忌惮,也有朝臣的嫉恨,两家在后来的“侯景之乱”中几乎被屠杀殆尽,难怪刘禹锡要说王谢燕飞入百姓家了。但王导和谢安还是充满迷幻色彩,他们的故事演绎成了传奇,可如果擦拭掉其身上的光晕,便会露出锈迹斑斑的底色。王导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害死伯仁,可正是由于他的无端猜疑才把好友推向了断头台,王导的道貌岸然不啻为杀人的利刃。谢安装腔作势地掩盖住兴奋之情,在没外人时才得意忘形地折了屐齿,他的娇柔做作无异于令人作呕的东施颦。

王谢两家的璀璨夺目完全是建立在虚伪与矫饰之上,都是在情势所迫中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而已,并在权势的争斗间极力维护家族的利益,于是他们的兴衰与王朝的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东晋在士族豪门的裹挟下磕磕绊绊地走过了103个春秋,于公元420年被刘宋所取代,司马氏从此未能东山再起,华夏民族步入了南北朝时期。

    2020.12.19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王谢风流,东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