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Linux入门介绍

1. 开源协议

  • GNU 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 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伯克利软件发布版)协议
  • Apache 许可证版本(Apache License Version)协议
  • 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协议
  • GUN LGPL(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GNU 宽通用公共许可证)

2. 远程管理协议

  • RDP(remote desktop protocol)协议:远程桌面协议,大部分 Windows 系统都默认支持此协议,Windows 系统中的远程桌面管理就基于该协议。
  • RFB(Remote FrameBuffer)协议:图形化远程管理协议,VNC 远程管理工具就基于此协议。
  • Telnet:命令行界面远程管理协议,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默认支持此协议。此协议的特点是,在进行数据传送时使用明文传输的方式,也就是不对数据进行加密。
  • SSH(Secure Shell)协议:命令行界面远程管理协议,几乎所有操作系统都默认支持此协议。和 Telnet 不同,该协议在数据传输时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并压缩,因此使用此协议传输数据既安全速度又快。

3. UNIX/Linux系统结构

3.1 内核层【Kernel】

内核层是 UNIX/Linux 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直接附着在硬件平台之上,控制和管理系统内各种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进程的运行,从而扩展硬件的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安全、可靠的应用环境。

3.2 Shell层

Shell 层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用户可以在提示符下输入命令行,由 Shell 解释执行并输出相应结果或者有关信息,所以我们也把 Shell 称作命令解释器,利用系统提供的丰富命令可以快捷而简便地完成许多工作。

3.3 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基于 X Window 协议的图形环境。X Window 协议定义了一个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就如同 TCP/IP 是一个协议,定义软件所应具备的功能),可系统能满足此协议及符合 X 协会其他的规范,便可称为 X Window。


4. Linux目录

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文件系统层次化标准,该标准规定了 Linux 系统中所有一级目录以及部分二级目录(/usr 和 /var)的用途。发布此标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清楚地了解每个目录应该存放什么类型的文件。

4.1 Linux一级目录及其作用【FHS标准规定内】

一级目录 功能(作用)
/bin/ 存放系统命令,普通用户和 root 都可以执行。放在 /bin 下的命令在单用户模式下也可以执行
/boot/ 系统启动目录,保存与系统启动相关的文件,如内核文件和启动引导程序(grub)文件等
/dev/ 设备文件保存位置
/etc/ 配置文件保存位置。系统内所有采用默认安装方式(rpm 安装)的服务配置文件全部保存在此目录中,如用户信息、服务的启动脚本、常用服务的配置文件等
/home/ 普通用户的主目录(也称为家目录)。在创建用户时,每个用户要有一个默认登录和保存自己数据的位置,就是用户的主目录,所有普通用户的主目录是在 /home/ 下建立一个和用户名相同的目录。如用户 liming 的主目录就是 /home/liming
/lib/ 系统调用的函数库保存位置
/media/ 挂载目录。系统建议用来挂载媒体设备,如软盘和光盘
/mnt/ 挂载目录。早期 Linux 中只有这一个挂载目录,并没有细分。系统建议这个目录用来挂载额外的设备,如 U 盘、移动硬盘和其他操作系统的分区
/misc/ 挂载目录。系统建议用来挂载 NFS 服务的共享目录。虽然系统准备了三个默认挂载目录 /media/、/mnt/、/misc/,但是到底在哪个目录中挂载什么设备可以由管理员自己决定。例如,笔者在接触 Linux 的时候,默认挂载目录只有 /mnt/,所以养成了在 /mnt/ 下建立不同目录挂载不同设备的习惯,如 /mnt/cdrom/ 挂载光盘、/mnt/usb/ 挂载 U 盘,都是可以的
/opt/ 第三方安装的软件保存位置。这个目录是放置和安装其他软件的位置,手工安装的源码包软件都可以安装到这个目录中。不过笔者还是习惯把软件放到 /usr/local/ 目录中,也就是说,/usr/local/ 目录也可以用来安装软件
/root/ root 的主目录。普通用户主目录在 /home/ 下,root 主目录直接在“/”下
/sbin/ 保存与系统环境设置相关的命令,只有 root 可以使用这些命令进行系统环境设置,但也有些命令可以允许普通用户查看
/srv/ 服务数据目录。一些系统服务启动之后,可以在这个目录中保存所需要的数据
/tmp/ 临时目录。系统存放临时文件的目录,在该目录下,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和写入。建议此目录中不能保存重要数据,最好每次开机都把该目录清空

4.2 Linux一级目录及其作用【FHS标准规定外】

一级目录 功能(作用)
/lost+found/ 当系统意外崩溃或意外关机时,产生的一些文件碎片会存放在这里。在系统启动的过程中,fsck 工具会检查这里,并修复已经损坏的文件系统。这个目录只在每个分区中出现,例如,/lost+found 就是根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boot/lost+found 就是 /boot 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
/proc/ 虚拟文件系统。该目录中的数据并不保存在硬盘上,而是保存到内存中。主要保存系统的内核、进程、外部设备状态和网络状态等。如 /proc/cpuinfo 是保存 CPU 信息的,/proc/devices 是保存设备驱动的列表的,/proc/filesystems 是保存文件系统列表的,/proc/net 是保存网络协议信息的......
/sys/ 虚拟文件系统。和 /proc/ 目录相似,该目录中的数据都保存在内存中,主要保存与内核相关的信息

4.3 Linux /usr目录

usr(注意不是 user),全称为 Unix Software Resource,此目录用于存储系统软件资源。FHS 建议所有开发者,应把软件产品的数据合理的放置在 /usr 目录下的各子目录中,而不是为他们的产品创建单独的目录。

/usr子目录 功能(作用)
/usr/bin/ 存放系统命令,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都可以执行。这些命令和系统启动无关,在单用户模式下不能执行
/usr/sbin/ 存放根文件系统不必要的系统管理命令,如多数服务程序,只有 root 可以使用
/usr/lib/ 应用程序调用的函数库保存位置
/usr/XllR6/ 图形界面系统保存位置
/usr/local/ 手工安装的软件保存位置。我们一般建议源码包软件安装在这个位置
/usr/share/ 应用程序的资源文件保存位置,如帮助文档、说明文档和字体目录
/usr/src/ 源码包保存位置。我们手工下载的源码包和内核源码包都可以保存到这里。不过笔者更习惯把手工下载的源码包保存到 /usr/local/src/ 目录中,把内核源码保存到 /usr/src/linux/ 目录中
/usr/include C/C++ 等编程语言头文件的放置目录

4.4 Linux /var目录

/var 目录用于存储动态数据,例如缓存、日志文件、软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文件等。

/var子目录 功能(作用)
/var/lib/ 程序运行中需要调用或改变的数据保存位置。如 MySQL 的数据库保存在 /var/lib/mysql/ 目录中
/var/log/ 登陆文件放置的目录,其中所包含比较重要的文件如 /var/log/messages, /var/log/wtmp 等
/var/run/ 一些服务和程序运行后,它们的 PID(进程 ID)保存位置
/var/spool/ 里面主要都是一些临时存放,随时会被用户所调用的数据,例如 /var/spool/mail/ 存放新收到的邮件,/var/spool/cron/ 存放系统定时任务
/var/www/ RPM 包安装的 Apache 的网页主目录
/var/nis和/var/yp NIS 服务机制所使用的目录,nis 主要记录所有网络中每一个 client 的连接信息;yp 是 linux 的 nis 服务的日志文件存放的目录
/var/tmp 一些应用程序在安装或执行时,需要在重启后使用的某些文件,此目录能将该类文件暂时存放起来,完成后再行删除

4.5 家目录

Linux 系统是纯字符界面,用户登录后,要有一个初始登录的位置,这个初始登录位置就称为用户的家:

  • 超级用户的家目录:/root。
  •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home/用户名。

5. Linux文件

文件名称 功能(作用)
普通文件(-) 类似 mp4、pdf、html 这样,可直接拿来使用的文件都属于普通文件,Linux 用户根据访问权限的不同可以对这些文件进行查看、删除以及更改操作
目录文件(d) Linux 系统中,目录文件包含了此目录中各个文件的文件名以及指向这些文件的指针,打开目录等同于打开目录文件,只要你有权限,可以随意访问目录中的任何文件
字符设备文件(c)和块设备文件(b) 这些文件通常隐藏在 /dev/ 目录下,当进行设备读取或外设交互时才会被使用。Linux 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要么是块设备文件(block device),要么是字符设备文件(character device)。例如,磁盘光驱属于块设备文件,串口设备则属于字符设备文件。
套接字文件(s) 套接字文件(socket)一般隐藏在 /var/run/ 目录下,用于进程间的网络通信
符号链接文件(l) 符号链接文件(symbolic link)类似与 Windows 中的快捷方式,是指向另一文件的简介指针(也就是软链接)
管道文件(p) 管道文件(pipe)主要用于进程间通信。例如,使用 mkfifo 命令创建一个 FIFO 文件,与此同时,启用进程 A 从 FIFO文件读数据,启用进程 B 从 FIFO文件中写数据,随写随读

5.1 文件和目录的命名规则:

  1. 除了字符“/”之外,所有的字符都可以使用,但是要注意,在目录名或文件名中,使用某些特殊字符并不是明智之举。例如,在命名时应避免使用 <、>、?、* 和非打印字符等。如果一个文件名中包含了特殊字符,例如空格,那么在访问这个文件时就需要使用引号将文件名括起来。
  2. 目录名或文件名的长度不能超过 255 个字符。
  3. 目录名或文件名是区分大小写的。如 DOG、dog、Dog 和 DOg ,是互不相同的目录名或文件名,但使用字符大小写来区分不同的文件或目录,也是不明智的。
  4. 与 Windows 操作系统不同,文件的扩展名对 Linux 操作系统没有特殊的含义,换句话说,Linux 系统并不以文件的扩展名开分区文件类型。例如,dog.exe 只是一个文件,其扩展名 .exe 并不代表此文件就一定是可执行文件。

5.2 硬件设备文件的命名

硬件设备 文件名称
IDE设备 /dev/hd[a-d],现在的 IDE设备已经很少见了,因此一般的硬盘设备会以 /dev/sd 开头
SCSI/SATA/U盘 /dev/sd[a-p],一台主机可以有多块硬盘,因此系统采用 a~p 代表 16 块不同的硬盘
软驱 /dev/fd[0-1]
打印机 /dev/lp[0-15]
光驱 /dev/cdrom
鼠标 /dev/mouse
磁带机 /dev/st0 或 /dev/ht0

5.3 文件的路径

绝对路径指的是从根目录(/)开始写起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相对路径则指的是相对于当前路径的写法。

5.4 文件的时间参数

Linux 系统中,每个文件主要拥有 3 个时间参数(通过 stat 命令进行查看):

访问时间(Access Time,简称 atime):只要文件的内容被读取,访问时间就会更新。例如,使用 cat 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内容,此时文件的访问时间就会发生改变。
数据修改时间(Modify Time,简称 mtime):当文件的内容数据发生改变,此文件的数据修改时间就会跟着相应改变。
状态修改时间(Change Time,简称 ctime):当文件的状态发生变化,就会相应改变这个时间。比如说,如果文件的权限或者属性发生改变,此时间就会相应改变。

5.5 文件的系统原理

Linux 目前使用的是 ext4 文件系统。ext4 文件系统会把分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暂时不提超级块):小部分用于保存文件的 inode (i 节点)信息;剩余的大部分用于保存 block 信息。
inode 的默认大小为 128 Byte,用来记录文件的权限(r、w、x)、文件的所有者和属组、文件的大小、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ctime)、文件的最近一次读取时间(atime)、文件的最近一次修改时间(mtime)、文件的数据真正保存的 block 编号。每个文件需要占用一个 inode。大家如果仔细查看,就会发现 inode 中是不记录文件名的,那是因为文件名记录在文件所在目录的 block 中。
block 的大小可以是 1KB、2KB、4KB,默认为 4KB。block 用于实际的数据存储,如果一个 block 放不下数据,则可以占用多个 block。例如,有一个 10KB 的文件需要存储,则会占用 3 个 block,虽然最后一个 block 不能占满,但也不能再放入其他文件的数据。这 3 个 block 有可能是连续的,也有可能是分散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下 2 个重要的信息:

  1. 每个文件都独自占用一个 inode,文件内容由 inode 的记录来指向。
  2. 如果想要读取文件内容,就必须借助目录中记录的文件名找到该文件的 inode,才能成功找到文件内容所在的 block 块。

5.6 文件的链接方式

软链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给文件创建快捷方式,即产生一个特殊的文件,该文件用来指向另一个文件,此链接方式同样适用于目录。
硬链接:我们知道,文件的基本信息都存储在 inode 中,而硬链接指的就是给一个文件的 inode 分配多个文件名,通过任何一个文件名,都可以找到此文件的 inode,从而读取该文件的数据信息。

  • 软链接的特点:

不论是修改源文件(check),还是修改软链接文件(check-soft),另一个文件中的数据都会发生改变。
删除软链接文件,源文件不受影响。而删除原文件,软链接文件将找不到实际的数据,从而显示文件不存在。
软链接会新建自己的 inode 信息和 block,只是在 block 中不存储实际文件数据,而存储的是源文件的文件名及 inode 号。
软链接可以链接目录。
软链接可以跨分区。

  • 硬链接的特点:

不论是修改源文件(test 文件),还是修改硬链接文件(test-hard 文件),另一个文件中的数据都会发生改变。
不论是删除源文件,还是删除硬链接文件,只要还有一个文件存在,这个文件(inode 号是 262147 的文件)都可以被访问。
硬链接不会建立新的 inode 信息,也不会更改 inode 的总数。
硬链接不能跨文件系统(分区)建立,因为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中,inode 号是重新计算的。
硬链接不能链接目录,因为如果给目录建立硬链接,那么不仅目录本身需要重新建立,目录下所有的子文件,包括子目录中的所有子文件都需要建立硬链接,这对当前的 Linux 来讲过于复杂。
硬链接的限制比较多,既不能跨文件系统,也不能链接目录,而且源文件和硬链接文件之间除 inode 号是一样的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使得硬链接并不常用,大家有所了解就好。

5.7 文件的打包和压缩

归档,也称为打包,指的是一个文件或目录的集合,而这个集合被存储在一个文件中。归档文件没有经过压缩,因此,它占用的空间是其中所有文件和目录的总和。
压缩文件也是一个文件和目录的集合,且这个集合也被存储在一个文件中,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压缩文件采用了不同的存储方式,使其所占用的磁盘空间比集合中所有文件大小的总和要小。

  • 压缩分类:

无损压缩很好理解,指的是压缩数据必须准确无误。
有损压缩指的是即便丢失个别的数据,对文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有损压缩广泛应用于动画、声音和图像文件中,典型代表就是影碟文件格式 mpeg、音乐文件格式 mp3 以及图像文件格式 jpg。

5.8 文件的权限

最常见的文件权限有 3 种,即对文件的读(用 r 表示,4)、写(用 w 表示,2)和执行(用 x 表示,1,针对可执行文件或目录)权限。在 Linux 系统中,每个文件都明确规定了不同身份用户的访问权限,通过 ls 命令即可看到。

  • rwx 权限对文件的作用
rwx 权限 对文件的作用
读权限(r) 表示可读取此文件中的实际内容,例如,可以对文件执行 cat、more、less、head、tail 等文件查看命令
写权限(w) 表示可以编辑、新增或者修改文件中的内容,例如,可以对文件执行 vim、echo 等修改文件数据的命令。注意,无权限不赋予用户删除文件的权利,除非用户对文件的上级目录拥有写权限才可以
执行权限(x) 表示该文件具有被系统执行的权限。Window系统中查看一个文件是否为可执行文件,是通过扩展名(.exe、.bat 等),但在 Linux 系统中,文件是否能被执行,是通过看此文件是否具有 x 权限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文件拥有 x 权限,则此文件就是可执行文件。但是,文件到底能够正确运行,还要看文件中的代码是否正确
  • rwx 权限对目录的作用
rwx 权限 对目录的作用
读权限(r) 表示具有读取目录结构列表的权限,也就是说,可以看到目录中有哪些文件和子目录。一旦对目录拥有 r 权限,就可以在此目录下执行 ls 命令,查看目录中的内容
写权限(w) 对于目录来说,w 权限是最高权限。对目录拥有 w 权限,表示可以对目录做以下操作:在此目录中建立新的文件或子目录;删除已存在的文件和目录(无论子文件或子目录的权限是怎样的);对已存在的文件或目录做更名操作;移动此目录下的文件和目录的位置。一旦对目录拥有 w 权限,就可以在目录下执行 touch、rm、cp、mv 等命令
执行权限(x) 目录是不能直接运行的,对目录赋予 x 权限,代表用户可以进入目录,也就是说,赋予 x 权限的用户或群组可以使用 cd 命令
  • ACL 权限

ACL,是 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的缩写,可实现对单一用户设定访问文件的权限。

  • mask 权限

指的是用户或群组能拥有的最大 ACL 权限,也就是说,给用户或群组设定的 ACL 权限不能超过 mask 规定的权限范围,超出部分做无效处理。


6. Linux软件

  • 源码包:就是一大堆源代码程序,是由程序员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语法编写出来的。
  • 二进制包:也就是源码包经过成功编译之后产生的包。

6.1 Linux源码包

源码包一般包含多个文件,为了方便发布,通常会将源码包做打包压缩处理,Linux 中最常用的打包压缩格式为“tar.gz”,因此源码包又被称为 Tarball。

包中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 源代码文件。
  • 配置和检测程序(如 configure 或 config 等)。
  • 软件安装说明和软件说明(如 INSTALL 或 README)。
  • 优点
  • 开源。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则可以修改源代码。
  • 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功能。
  • 因为软件是编译安装的,所以更加适合自己的系统,更加稳定,效率也更高。
  • 卸载方便。
  • 缺点
  • 安装过程步骤较多,尤其是在安装较大的软件集合时(如 LAMP 环境搭建),容易出现拼写错误。
  • 编译时间较长,所以安装时间比二进制安装要长。
  • 因为软件是编译安装的,所以在安装过程中一旦报错,新手很难解决。

6.2 Linux二进制包

  • 优点
  • 包管理系统简单,只通过几个命令就可以实现包的安装、升级、査询和卸载。
  • 安装速度比源码包安装快得多。
  • 缺点
  • 经过编译,不能在看到源代码。
  • 功能选择不如源码包灵活。
  • 依赖性。有时我们会发现,在安装软件包 a 时需要先安装 b 和 c,而在安装 b 时需要先安装 d 和 e。这就需要先安装 d 和 e,再安装 b 和 c,最后才能安装 a。比如,我买了一个漂亮的灯具,打算安装在客厅里,可是在安装灯具之前,客厅需要有顶棚,并且顶棚需要刷好油漆。安装软件和装修及其类似,需要有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依赖性会非常强。
  • 命名规则

包名-版本号-发布次数-发行商-Linux平台-适合的硬件平台-包扩展名

例如:httpd-2.2.15-15.el6.centos.1.i686.rpm

  • httped:软件包名。这里需要注意,httped 是包名,而 httpd-2.2.15-15.el6.centos.1.i686.rpm 通常称为包全名,包名和包全名是不同的,在某些 Linux 命令中,有些命令(如包的安装和升级)使用的是包全名,而有些命令(包的查询和卸载)使用的是包名,一不小心就会弄错。
  • 2.2.15:包的版本号,版本号的格式通常为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正号。
  • 15:二进制包发布的次数,表示此 RPM 包是第几次编程生成的。
  • el*:软件发行商,el6 表示此包是由 Red Hat 公司发布,适合在 RHEL 6.x (Red Hat Enterprise Unux) 和 CentOS 6.x 上使用。
  • centos:表示此包适用于 CentOS 系统。
  • i686:表示此包使用的硬件平台。
  • rpm:RPM 包的扩展名,表明这是编译好的二进制包,可以使用 rpm 命令直接安装。此外,还有以 src.rpm 作为扩展名的 RPM 包,这表明是源代码包,需要安装生成源码,然后对其编译并生成 rpm 格式的包,最后才能使用 rpm 命令进行安装。

7. Linux用户

Linux 系统中,每个用户的 ID 细分为 2 种

  • 用户 ID(User ID,简称 UID),这与文件拥有者相对应,存储于 /etc/passwd。
  • 组 ID(Group ID,简称 GID),这与文件拥有群组相对应,存储于 /etc/group。

7.1 /etc/passwd 文件

/etc/passwd 文件中的内容非常规律,每行记录对应一个用户。这些用户中的绝大多数是系统或服务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用户,这种用户通常称为系统用户或伪用户。系统用户无法用来登录系统,但也不能删除,因为一旦删除,依赖这些用户运行的服务或程序就不能正常执行,会导致系统问题。
/etc/passwd 文件中每行用户信息都以 ":" 作为分隔符,划分为 7 个字段,每个字段所表示的含义如下:

用户名:密码:UID(用户ID):GID(组ID):描述性信息:主目录:默认Shell

  • 用户名:用户名,就是一串代表用户身份的字符串。用户名仅是为了方便用户记忆,Linux 系统是通过 UID 来识别用户身份,分配用户权限的。/etc/passwd 文件中就定义了用户名和 UID 之间的对应关系。
  • 密码:"x" 表示此用户设有密码,但不是真正的密码,真正的密码保存在 /etc/shadow 文件中。
  • UID:也就是用户 ID。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一个 UID,Linux 系统通过 UID 来识别不同的用户。
  • GID:全称“Group ID”,简称“组ID”,表示用户初始组的组 ID 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初始组和附加组的概念。
  • 描述性信息:这个字段并没有什么重要的用途,只是用来解释这个用户的意义而已。
  • 主目录:也就是用户登录后有操作权限的访问目录,通常称为用户的主目录。
  • 默认的Shell:Linux 系统默认使用的命令解释器是 bash(/bin/bash),当然还有其他命令解释器,例如 sh、csh 等。

7.2 /etc/shadow 文件

同 /etc/passwd 文件一样,文件中每行代表一个用户,同样使用 ":" 作为分隔符,不同之处在于,每行用户信息被划分为 9 个字段。每个字段的含义如下:

用户名:加密密码: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最小修改时间间隔:密码有效期:密码需要变更前的警告天数:密码过期后的宽限时间:账号失效时间:保留字段

  • 用户名:同 /etc/passwd 文件的用户名有相同的含义。
  • 加密密码:这里保存的是真正加密的密码。
  • 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此字段表示最后一次修改密码的时间。
  • 最小修改时间间隔:最小修改间隔时间,也就是说,该字段规定了从第 3 字段(最后一次修改密码的日期)起,多长时间之内不能修改密码。如果是 0,则密码可以随时修改;如果是 10,则代表密码修改后 10 天之内不能再次修改密码。
  • 密码有效期:经常变更密码是个好习惯,为了强制要求用户变更密码,这个字段可以指定距离第 3 字段(最后一次更改密码)多长时间内需要再次变更密码,否则该账户密码进行过期阶段。
  • 密码需要变更前的警告天数:与第 5 字段相比较,当账户密码有效期快到时,系统会发出警告信息给此账户,提醒用户 "再过 n 天你的密码就要过期了,请尽快重新设置你的密码!"。
  • 密码过期后的宽限天数:也称为“口令失效日”,简单理解就是,在密码过期后,用户如果还是没有修改密码,则在此字段规定的宽限天数内,用户还是可以登录系统的;如果过了宽限天数,系统将不再让此账户登陆,也不会提示账户过期,是完全禁用。
  • 账号失效时间:同第 3 个字段一样,使用自 1970 年 1 月 1 日以来的总天数作为账户的失效时间。该字段表示,账号在此字段规定的时间之外,不论你的密码是否过期,都将无法使用!
  • 保留:这个字段目前没有使用,等待新功能的加入。

7.3 /ect/group 文件

此文件是记录组 ID(GID)和组名相对应的文件。
各用户组中,还是以 ":" 作为字段之间的分隔符,分为 4 个字段,每个字段对应的含义为:

组名:密码:GID:该用户组中的用户列表

  • 组名:也就是是用户组的名称,有字母或数字构成。同 /etc/passwd 中的用户名一样,组名也不能重复。
  • 组密码:和 /etc/passwd 文件一样,这里的 "x" 仅仅是密码标识,真正加密后的组密码默认保存在 /etc/gshadow 文件中。用户组密码主要是用来指定组管理员的,很少使用。
  • 组ID (GID):就是群组的 ID 号,Linux 系统就是通过 GID 来区分用户组的,同用户名一样,组名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员记忆。这里的组 GID 与 /etc/passwd 文件中第 4 个字段的 GID 相对应,实际上,/etc/passwd 文件中使用 GID 对应的群组名,就是通过此文件对应得到的。
  • 组中的用户:此字段列出每个群组包含的所有用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用户组是这个用户的初始组,则该用户不会写入这个字段,可以这么理解,该字段显示的用户都是这个用户组的附加用户。

7.4 /etc/gshadow 文件

组用户信息存储在 /etc/group 文件中,而将组用户的密码信息存储在 /etc/gshadow 文件中。
每行代表一个组用户的密码信息,各行信息用 ":" 作为分隔符分为 4 个字段,每个字段的含义如下:

组名:加密密码:组管理员:组附加用户列表

  • 组名:同 /etc/group 文件中的组名相对应。
  • 组密码: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通常不设置组密码,因此该字段常为空,但有时为 "!",指的是该群组没有组密码,也不设有群组管理员。
  • 组管理员:由于目前有 sudo 之类的工具,因此群组管理员的这个功能已经很少使用了。
  • 组中的附加用户:该字段显示这个用户组中有哪些附加用户,和 /etc/group 文件中附加组显示内容相同。

7.5 /etc/login.defs 文件

用于在创建用户时,对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做默认设置,例如指定用户 UID 和 GID 的范围,用户的过期时间,密码的最大长度,等等。该文件的用户默认配置对 root 用户无效。并且,当此文件中的配置与 /etc/passwd 和 /etc/shadow 文件中的用户信息有冲突时,系统会以/etc/passwd 和 /etc/shadow 为准。

  • 文件内容
设置项 含义
MAIL_DIR /var/spool/mail 创建用户时,系统会在目录 /var/spool/mail 中创建一个用户邮箱,比如 lamp 用户的邮箱是 /var/spool/mail/lamp
PASS_MAX_DAYS 99999 密码有效期,99999 是自 1970 年 1 月 1 日起密码有效的天数,相当于 273 年,可理解为密码始终有效
PASS_MIN_DAYS 0 表示自上次修改密码以来,最少隔多少天后用户才能再次修改密码,默认值是 0
PASS_MIN_LEN 5 指定密码的最小长度,默认不小于 5 位,但是现在用户登录时验证已经被 PAM 模块取代,所以这个选项并不生效
PASS_WARN_AGE 7 指定在密码到期前多少天,系统就开始通过用户密码即将到期,默认为 7 天
UID_MIN 500 指定最小 UID 为 500,也就是说,添加用户时,默认 UID 从 500 开始。注意,如果手工指定了一个用户的 UID 是 550,那么下一个创建的用户的 UID 就会从 551 开始,哪怕 500~549 之间的 UID 没有使用
UID_MAX 60000 指定用户最大的 UID 为 60000
GID_MIN 500 指定最小 GID 为 500,也就是在添加组时,组的 GID 从 500 开始
GID_MAX 60000 用户 GID 最大为 60000
CREATE_HOME yes 指定在创建用户时,是否同时创建用户主目录,yes 表示创建,no 则不创建,默认是 yes
UMASK 077 用户主目录的权限默认设置为 077
USERGROUPS_ENAB yes 指定删除用户的时候是否同时删除用户组,准备地说,这里指的是删除用户的初始组,此项的默认值为 yes
ENCRYPT_METHOD SHA512 指定用户密码采用的加密规则,默认采用 SHA512,这是新的密码加密模式,原先的 Linux 只能用 DES 或 MD5 加密

8. Linux命令

8.1 命令提示符

[root@localhost ~]#
  • []:这是提示符的分隔符号,没有特殊含义。
  • root:显示的是当前的登录用户,笔者现在使用的是 root 用户登录。
  • @:分隔符号,没有特殊含义。
  • localhost:当前系统的简写主机名(完整主机名是 localhost.localdomain)。
  • ~:代表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此例中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是家目录。
  • #:命令提示符,Linux 用这个符号标识登录的用户权限等级。如果是超级用户,提示符就是 #;如果是普通用户,提示符就是 $。

8.2 命令的基本格式

[root@localhost ~]# 命令[选项][参数]
  • 选项的作用是调整命令功能。选项又分为短格式选项和长格式选项。短格式选项是英文的简写,用一个减号调用;长格式选项是英文完整单词,一般用两个减号调用。一般情况下,短格式选项是长格式选项的缩写,也就是一个短格式选项会有对应的长格式选项。
  • 参数是命令的操作对象,一般文件、目录、用户和进程等可以作为参数被命令操作。

8.3 命令的分类

Linux 命令按照来源方式,可分为两种,分别是 Shell 内置命令和外部命令。所谓 Shell 内置命令,就是 Shell 自带的命令,这些命令是没有执行文件的;而外部命令就是由程序员单独开发的,是命令,所以会有命令的执行文件。Linux 中的绝大多数命令是外部命令。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Linux入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