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素材(2)

我们常常以为,该用鞭子抽打自己,以此鞭策自己努力。这有时候会奏效,但也会带来一个反作用力,你鞭策其实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的恨加在一起,会切断我们做事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心流。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这是养育和对自己的态度。

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即,谁剥削,谁被剥削;谁说了算,而谁只能听话。婴儿需要这种感觉:我无情地再剥削妈妈,我还说了算。这样,他可以形成这种感觉——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

一切都是自传,每个人讲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像《挪威的森林》、周星驰系列电影。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第二个原因是,逃避对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心里舒服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他有一本经典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

在书里,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因为责任心太强,他总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别的同事每天下午4点半就下班了,他却要接诊到晚上八九点。这样,他老婆抱怨他不回家,他也很疲惫,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他就去找他的主任医生商量,问能否安排他几周不接来访者。

主任医生听完他的抱怨,同情地说:“哦,我看到你遇到麻烦了。”

他很感激地说:“谢谢您,那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那个主任医生又重复了一遍,说:“我不是告诉你

了吗?你现在有麻烦了。”

派克很生气:“是啊,我是有麻烦了,所以才来找您啊,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主任却说:“好好听我说,我只和你再讲一遍,你要认真听好:

我同意你的话。你现在确实有麻烦了,你的麻烦跟时间有关。是你自己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

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有一个自己,而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你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大象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力量大。

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它。

第二个特点:它是受情感激发的。

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第三个特点:它是受经验支配的。

也就是说,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

我们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

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

坚持健康饮食会让我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好。

但是这些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变成了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

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现在;

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这跟你听来的道理很不一样。

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 解决问题;

2. 自责;

3. 求助;

4. 幻想;

5. 退避;

6. 合理化。

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你想有所改变,第一步是要先看到你人生的假设。 隐含在我的行为背后的,是我的重大假设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一点来的,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现在。

对此,你应该“看脚下”。

有一个概念叫环境场,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你习惯于去娱乐休闲,或者是学习创造。为你想要的好习惯专门弄一个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素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