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读后感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在“扶清灭洋”的时代,一代人因为无路可走,只能选择北上,从无锡出发,只为到达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北京。有邵家祖先邵常来,世代以划船为生;有谢家祖先谢平遥,曾是不可一世的翻译官,最后陪一个意大利人北上;有周家祖先周义彦,留给后代的就是每代人必须会说意大利语言。北上中他们守护的是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他们一路走走停停,考察运河,记录运河,了解运河沿岸人们的生活,这些带给他们无限的赞叹。沿途亦有摆脱不掉的危险,而全部的焦点都在这个外国朋友身上,虽然与孙过路、孙过程兄弟化干戈为玉帛,但最终也没能躲过其他人对洋人的痛恨,他们认为洋人都是恶的,所以见一个杀一个。保罗最后死在了他所热爱与留恋的运河上,并永远与运河同在。他临终时让大家挑选东西,邵常来拿了罗盘,一直传到后代邵秉义、邵星池父子手里;谢平遥拿了跟运河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到了后代谢望和这里主要是从事节目制作;周义彦在第一次分离时就拿走了他的记事本,到了后代周海阔这里开了小博物馆客栈,主要收集文物古物;孙过程拿了柯达相机和哥萨克马鞭,到了后代孙宴临这里主要是从事摄影和绘画工作。


保罗·迪马克来中国的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寻找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他认为自己的弟弟才是真正的运河专家,但是到死都未能找到。


弟弟费德尔始终把自己当成马克·波罗,行走在中国,在那个“扶清灭洋”的时代,在那个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年代,他能活下来实属不易,在好友大卫的帮助下,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马福德。他爱慕着年画世家老秦的女儿秦如玉,经常跟着大卫以看画为由看如玉,几经辗转,他活下来了,他成了瘸子,但是因为他和大卫的到来,给秦家带来了灾难,最后父母为了救女儿,选择葬身火海,他带着如玉来到了相对安稳的南方,俗称南蛮子。开始了他们普通的农民生活,学着耕种学着生活,甚至他自己也成为纤夫的一员,他越来越像中国人,每日来往于运河,开始渡河生活,岁月流转,有了孙子,可是战乱年代哪有太平,如玉为了救孙女马思意死在了日本人的狼狗下,死状残忍无比,而他为了如玉,勇敢地报仇,最终也死在了敌人枪下,并成为后世疼爱老婆与男子勇敢的典范。


在战乱的年代,马家始终逃不过敌人的各种骚扰,马福德的儿子死了,儿媳带着两个男孩出去谋生杳无音信,只留思意被邻居胡家收留,最终嫁给胡问鱼,生有胡念之与胡静也。


真正让大河活起来的是谢望和的节目《大河谭》,但困难多多,几经辗转,几代人的后代意外齐聚小博物馆客栈,从陌生到熟悉,有卖出又赎回罗盘的谢星池,有来考古的胡念之,有热爱文物的周海阔,有栏目导演谢望和,也许正是刚刚好,一封挖文物挖出来的书信,揭开了所有谜底,这是费德尔在跟义和团和清军打仗时腿部受伤写给家里的遗书。而此时正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几代人的故事,几代人对运河的情感终于可以很好地展现。


在运河里,我们看见流动的时间和过往的历史。运河运河,有'运'才有'河',不'运'它就是条死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残酷与善良,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到了一代代的生活,看到了时代的发展,但是不论时代怎样发展,那些过往总是挥之不去,成千上万的纤夫令人记忆深刻,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不是先进的医疗可以解决的,正如马思意所说“不是所有的伤都得治,不是所有人的伤都得治。”怀着对过去的回忆,平和地走向死亡。而这一切都只有运河活起来才有可能看到,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因着对这本书的热爱,我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礼》,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不由得想起《百年孤独》,但苦于没有找到,因此开始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希望每本书都有收获,也希望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虽然写得词不达意,并不满意,但还是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有书籍做伴的日子真得很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