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学瑜伽(0018-1.18)

惯常的心理干扰不再出现,然而过去的记忆仍旧继续存在


When the mind rises to the state of Yoga and remains so,

当心识提升到瑜伽境地,也维持在此处时,


1.18    The usual mental disturbances are absent. However, memories of the past continue.

      惯常的心理干扰不再出现,然而过去的记忆仍旧继续存在。


Then perception is immediate, not gradual. The memories remain to help us live in the day-to-day world, but notto create distractions.

      那时的感知是即刻的,而非渐进的。存留的记忆帮助我们在日常世界继续过活,但是不会再引生散乱。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


1.18      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


        当灵修者专注于单一物体达到最高程度时,他就可以开始尝试专注于意识本身这种最高的技艺。这是完美瑜伽状态,人在其中将超越原质,超越所有对象的知识,而与阿特曼——未分化的宇宙意识——合一。只有当意识波动完全停止,心中所有的潜在业力(无论是善是恶)完全被清除之时,一个人才能进入这种完美瑜伽的状态——此时,钵颠阇利不再相信他是钵颠阇利,并知道除了阿特曼他什么都不是。

        瑜伽哲学教导我们,正是潜在业力,驱使着我们不断再生轮回——正如根深蒂固的毒瘾一次又一次地迫使人吸毒一样,即使这个人对此也已感到厌恶,并在道德意志上做了抵制。我们可以这样说,并且也真诚地相信:快乐和痛苦相互交织的世界——“一棵树上有甜果也有苦果”——令人厌倦。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厌倦,只要这些潜在业力还存在,我们的欲望就会回转过来让我们再一次陷入感觉经验之中,这一点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此外,我们身体和精神上的松懈感,也会使我们暂时萌发的厌恶和后悔毫无价值。莎士比亚曾在他的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诗中描述过这种诱惑与厌恶的反复过程:


              刚刚尝到欢乐,就立即感到厌恶,

              冲破理智去猎取,一旦到手又立即

              抛开理智而厌恶,像是专为引诱

              上钩者发狂而设下的钓钩……


        因此,当潜在业力被根除和摧毁之后——这肯定是达到完美瑜伽状态之前实现的,就不会再有再生的欲望。而达到瑜伽状态的人据说就“解脱”了,当现世生命结束时,他将永久地与阿特曼合一。然而,完美瑜伽的实现并不意味着肉体生命立即结束。圣人们在达到最高的灵性体验后会继续在这个世界生活许多年。他们依然在外部现象界的平面上思考、说话和行动——但是,方式是不同的。据说这些获得解脱的人的思想、言语和行动就像“烧过的种子”——换言之,它们不再生根发芽,不再产生任何潜在业力,不再制造新的贪恋或束缚。

        在梵语中,精神的或身体的行动被称为业(Karma)。业这个词也被用来描述这一行为产生的后果,并因此用来描述我们所谓的“命运”(fate)——因为我们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此生即前生所有行动的后果。当一个人已经在瑜伽中获得解脱的时候,他的行为便不再造业。他余下的尘世生命只会受到其解脱之前已经存在的业的支配。他就像昨晚演出的一出戏中的一位演员,他明白,这出戏永远不会再演了,无论他演得有多好,无论观众是拍手喝彩还是发出嘘声。表演再也不会使他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但无论如何,他必须坚持演到落幕,然后才能回家。

        说倒获得解脱的人的行为,商羯罗告诉我们:“他们仿佛是依据记忆在行。它们就像是梦中所记起的行动。”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坚定不移、持久的练习可以中止心灵的变化,仅留下印象,这是另一种三摩地(阿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


        在显著的沉思冥想里,潜藏的种子仍然会进入意识心灵里,在适当的时机将你带进世俗的体验里。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先经过四个阶段的练习,然后再进入“不显著的沉思冥想” (Asamprajnatah Samadhi,阿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在此境界,连“自我”的感觉都不存在了,过去印象的种子再也无法萌芽而所伤害(影响)了。

        在这个境界里,只有意识存在,没有别的。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个人就得到完全的解脱了,不再进入这个世界被抛来掷去。虽然那时候你还在这个世上,却与这个世界无关。达到这个境界,世界对你来说只是个影子,而你已经完全自由了。这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解脱的人”。不是指离开这个世界或死去,而是“一个活在这个世上而得到解脱的人”(Jivanmukta,吉凡木克塔)

        所以,你要先完全了解本性,然后控制它,之后放在一旁而得到解脱。有的时候,人们会退隐森林或到山洞里试着放弃这个世界,以为如果不退隐就无法解脱。这样的人是无法从本性里得到解脱的。其实,它无所遁形,不论到哪里,本性相随。没有其他的地方,除了适当地了解它、运用它、然后超越它。

        这就是为什么要练习“显著的沉思冥想”的四阶段的原因了。那么你就很容易了解不显著的沉思冥想。因为当你了解了本性,你可以略过它,转身看你自己。你了解自己是一个纯洁的自我或真实自我(Purusha),它好像与本性(Prakriti)纠缠不清,而现在终于获得自由。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陈景园译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开始学瑜伽(0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