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第三章 即刻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欢迎每天看会书,本期为你整理的是《精进》的第三章:即刻行动

在互联网行业中有一个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企业应该用最少的资源,在最快的时间内,开发出一款可以执行基本功能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的把这个产品发布出来,供用户使用,然后通过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产品的优化。如果创业者不构建最小可行产品来做实验,就无法通过反馈来进行学习,就只能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

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我们无法在万全准备以后再开始行动。那么作为一个个体来讲,我们也是可以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这种方法的。

首先我们要确认产品是什么?

第一,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第二,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他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第三,产品不是创作者所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是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的。

第四,创造出正向价值的。

第五,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用这个框架去理解个体的产品是什么,其实就不难了。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是产品吗?不是产品,因为它是过程而非结果。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后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施展的载体,让你的才能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他人品评,并且获得反馈,然后你就可以做出更加完整,更优秀的作品。比如你想写一篇长篇小说,其实可以从一篇短文开始,如果你想做一本漫画书,其实可以从单幅的漫画开始。

当你拿出了最小可行产品,其实还不够。之后的进程就是不断的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进行优化,如何处理反馈也是一门艺术。外界的反馈分为三种,肯定的、否定的和提出新的角度。

英国作家罗跟史密斯说:“”这个宇宙上有一件很古怪的事情,那就是虽然我们大家意见不一。但我们大家却总是正确的。”

害怕批评恐怕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其实是应该把批评作为信息,而不是评价。当你看到别人给你的批评,你不应该简单的去拒绝或者接受,而是要很细致化的去加工和提取里面的信息。需要主动,灵活地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来应对,一定要注意,接收不等于接受

法国思想家迪德罗说,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多线程工作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线程工作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时,一定会存在转换损耗。当你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耗会非常大,可能会狂躁不安。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简单的工作时被打断,那么这种损耗对你的影响很小。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多线程工作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多线程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我们将任务分为核心思考任务,支持性思考任务和操作性任务。当我们要制作一个ppt的时候,你第一步是做什么呢?是挑一个漂亮的模板吗?肯定不是,第一步是做ppt的架构。你要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部分占的比例是多少,采取什么样的风格和策略。制作ppt的架构,其实就是核心思考任务,是不可以被中断和打断的任务。很多人喜欢在清晨办公,来做一天的计划或者有难度的工作,在夜深人静时做一天的总结,这其实都是避免在做核心思考任务时被打断。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这样一次对话。

沙兰格:" 他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摩托,而且我也完全按照手册上说的去做,你看我照他们说的,把阻风门拉到底。"

波西格:“阻风门拉到底?”

沙兰格:"手册手册上是这么说的。”

波西格:“那是发动机冷的时候才这么做的。”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照本宣科式的思维。老话说我们要三思而后行,可你也不要忘了,行而后思同样重要。这里的后思其实就要求我们做好复盘。让行动、反思、修正和再行动成为一个闭环。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作者总结了很多方面。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遗憾、意义。


到这里,本期的内容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首先我们聊到了“最小化可行产品”,用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自我输出,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获得反馈。当收到负面反馈时,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信息,用批判性思维来处理。这里可以想想第一章中你的最高目标,当下的批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接下来我们讲了在多线程工作中要控制中断点,在进行核心思考任务时避免被打断。最后我们要做到三行而后思,对任务进行精细复盘。

相信《精进》的第三章节会对你的行动力有所帮助。 我们下期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第三章 即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