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


教室围墙”被推倒后

立方米

       这是一个汇集农耕、工业、智能的多元时代,我们谈论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会将未来教育改变成啥样的时候,一场疫情已然将未来变成了真实的场景。教室的“围墙”一夜之间推倒,学习场景如何搭建?学习方式该如何变革?自我更新如何实现?现实困境如何破解?一时间,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育人面前的课题。

       这段时间,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前线抗疫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后方教育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沸沸扬扬。为了“学”,各种平台竞风流,各种APP抢镜头,“一直是老师,一夜变主播”的画风突变现象时处可见。手机、ipad、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成为这场“停课不停学”风暴中的主角。疫情之下的教育万象丛生,出现的形式应付、政绩工程、自我宣扬,比比皆是。一时间,“停课不停学”的话题全民共议,众说纷纭,直播成了此阶段的宠儿,似乎“不直播无教育”。前两天,一位家长直接向市教育局投诉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没有进行直播,振振有词说没有直播等于没有进行线上教学,对此向教育局说明我们如何进行线上教育并得到认可后,对家长的行为我只能选择“呵呵”。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此时此刻,作为教育者,最应该具备的是独立的思考和使命担当,不盲从、不跟风,深情地理解“不停学”的含义,站在家庭实际、学生立场确定操作方式更是珍贵。

      早在一个多月前的居家抗疫之时,带着对教育的理解与担当,立意学科素养与当下环境的相结合,我带领着团队伙伴们坚持共性化、实践化、项目化、延展化的原则开发课程,实现年级内容统一,与当下紧密联系,学习主题相对集中,科目知识相应拓展,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家庭生活、学科特点、疫情当下”三者结合,构建特色并开展了一个星期的延展学习课程,生命思考、艺术体验、专题探究等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教育是有温度且赋价值。

      20天多天前,得知三月开学无望,具体日期待定。明确3月2日起进行线上教育。要不要开始所有国家课程的隔空直播?孩子居家学习内容安排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当、适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最有效?如何落实红头文件的精神?一个个问题萦绕在脑海。孩子们连续看屏幕时间一次只能是15--20分钟,两次间隔看屏幕休息时间不低于10分钟,一天总在线时间不超过1小时。到底怎样做?直播?国家中小学云平台上清华附小的老师直播课水平了得,网络微课应有尽有,各省聚力制作的资源相继推出,各网校的同步课程竞相打造,任课教师的直播是必须还是可需?居家学习的日子正是培养学生自律、自主、自学的最好时机,学生居家学习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在线下都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才能Hold“神兽”们的课堂,搬到线上效果几何?轰轰烈烈的直播课堂背后也许是我们老师鞭长莫及的无奈。思考、权衡,一而再再而三,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才是重点,“停课不停学”重点在不停学,而不是不停课,不停学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和分享。我们不能以直播的名义把线下课堂灌搬到线上来。线上学习,教学的发力点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在设计、指导、启发、点拨上下功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我规划、自我习得、自我内化。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孩子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运用资源,如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的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设计任务、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个性分析、加强针对指导方面。我们确定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任务单推送+自助式学与练+精品资源参考+互动式反馈”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每天的课程推送单上明确各科的学习目标、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教材,借助暂停重放功能观看精品资源视频,记录学习困惑、及时互动交流、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线上回馈,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习得的成果。疫情,倒逼着我们不一样的“生长”,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隔着屏幕,师生相互激励,生生相互欣赏,母(父)子相互成就,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变革,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自我规划、自我构建。作为老师,尤其是冠以“资深”二字的,以前拥有的经验、形成的习惯、实施的途径,在今天的场景中不得不重新思考、定义、启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当务之急。

       教室的“围墙”被推到,隔屏的空间无限大,空间是有情绪的,空间是有能力的,是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不同进行组合的。经历灾难并勇敢迎接过后的教育变革是必然的,当疫情结束回归校园,走进有四面围墙的教室空间,是否能从心里再次推倒“围墙”,让重新审视的思考凝聚内在的力量,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这种思考,这种推倒的勇气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未来已来,主动突破天花板,拓宽教育的长和宽,正当其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