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上)
这一章的学习是有关解释塑造一个人毕生生活的各种事件和因素,研究的是一生中生理与心理机能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有机体怎样以及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发展进行记录和解释。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心理技能,社会关系以及人性的其他关键方面在人的一生中随时间而发展和变化。
我们一生的发展,包括向好的也包括向坏的发展,无论是收获还是丧失都是发展,都是个体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结果。
常模研究(基于特定年龄或发展阶段的特征)对我们记录发展至关重要。它提供了确定发展的关键点,可以让心理学家区分生理年龄和发展年龄(具有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定生理或心理发展水平的生理年龄)。研究者采用纵向设计或追踪设计连续不间断的测试同一个个体,可以确定文化出现之前必定出现的情况,从而确定个体差异。纵向研究时间长,花费大,数据容易丢失。于是研究者设计了横断设计(观察同一时刻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得出与年龄有关的行为差异的结论。
要解释发展必须考虑发展的普遍,共性的方面,同时应考虑个体的独特方面。有几种观点:
先天-教养的争论,集中在遗传和学习孰轻孰重方面。克洛特持经验主义的观点,将发展归功于经验。卢梭持天生论。对维克多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早期社会接触对心灵发展和交往起关键作用。几乎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是遗传和经验共同起作用的,发展是天性和教养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将分段了解一生生理的发展。
孕期和童年期的发展,受精卵继承了来自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后,在母体内胎儿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展,胎儿在出生前就有了部分的感知觉。在孕一个月的时候,营养,感染和放射等因素可以影响器官和身体结构的正常形式,形成缺陷儿童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时间。酒精,烟草,可卡因等均是对胎儿有不利影响因素。婴儿一出生就具有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偏好母亲的声音和面孔。他们可以立即使用视觉系统,在4个月时可以形成深度知觉,并且偏爱轮廓鲜明和结构复杂的物体。研究表明能爬行的婴儿对深度有恐惧感,说明这样的深度知觉并不是天生的。伴随运动能力的发展,新生儿的发育很快成熟(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其种族经历的典型成熟序列),成熟是由遗传得来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青春期生理功能方面发展迅速,在生殖变化比较明显,出现第二性征。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的影响会导致自身对躯体形象关注(主要是对自己仪表的主观看法),当然过分的关注会带来一些不好的行为,如自残行为,进食障碍等。青春期之后,身体便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在成年期我们的身体外表出现老化现象,但对此的解释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用进废退。在视觉方面水晶体变黄,僵化,使对某些颜色的辨别出现困难,视近距离的物体出现困难和夜间视觉下降。听力方面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辨别,所以低沉的音调,清晰的说话以及降噪可有助于交流。在生理和性方面,我们应该明白丧失的是生育功能,但不会影响性体验。
对于人一生中的生理和社会变化,认知发展研究心理的过程和产品如何在时间进程中产生和变化,多集中在早期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关注点放在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内部表征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图式(个体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基本的感觉运动图式经过同化(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和顺应(对已有的图式的修改构建)成为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行为模式。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就是顺应与同化相互穿梭,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可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而更多的依赖于抽象思维。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两岁,以先天的有限图式为基础改善,组合和协调获得对抽象物体形成心理表征的能力。
前运算阶段:两岁到7岁,对不在眼前的物体有了更好的心理表征,出现了自我中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和中心化(注意力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
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1岁,产生心理运算(心灵中产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处于萌芽阶段,出现了守恒现象(外表变化,物理性质不会改变)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起,有从抽象思维得出逻辑结论的能力,开始思考深刻的问题。
对早期认知发展(感知运动阶段)恒常性的研究方面,拜爱宗的研究结果不同于皮亚杰,他认为在重要的时期(皮亚杰认为是两岁)儿童就已经理解了一个固体但不能穿过另外一个固体。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听众改变交流策略,现在的理论认为儿童思维方式变化可以分别发生在几个重要领域中,形成了基本理论(儿童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与皮亚杰建立在阶段性的显著变化基础上不同。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归于儿童内不成熟的产物,认为环境没有什么作用。现代的研究开始注重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提出了内化概念,认为是对环境经验的内化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这个观点有助于解释文化对于发展的影响。
对成人及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主要考察一下智力和记忆。在年龄方面,液态智力(快速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减慢,追求高度环境刺激的老人能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个体在智力方面的表现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应该让大脑保持工作,我们可以采用报酬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策略来降低因年老而导致的能力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在记忆方面对一般性知识和多年前发生的事件的个人信息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并没有多大降低,在涉及姓名与面孔的研究中则不尽人意。“自以为记忆下降”也是老年人记忆下降的一个原因,阿而次海默症的记忆丧失则是生物性的。
语言获得的第一步是注意语言中区分意义的声音差异,最小单元是音素。研究发现感知声音差异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这种能力消失得很快。除生物学基础外,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儿童指向语言(强调情绪色彩)也能够推动儿童获得语言。
婴儿在6~7个月时意识到重复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某些词如名字这种现象出现早),在命名爆发阶段,(18个月左右),儿童学习词汇的速度惊人。儿童对词语其外延(词义)的学习始于假设,而这种假设受先天形式的相互排除的原则的制约,儿童的假设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在语言获得的研究中,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结构,聋童的手势系统有规则的语法结构就说明了这一点。斯洛宾将儿童学习特定语言利用的先天制约机制定义为构成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系列操作原则(表现为对儿童的指令),对两岁儿童(双词阶段)电报句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操作原则是儿童发现词序的重要性。斯洛宾还提出了扩充的操作原则,对儿童来说扩充会导致过度泛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