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中多次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这个话题时,指出了学生没有理解就死背是一种有害的现象,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死背?破解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事实,也就是一些实际的作业,经过多次的思考,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

这里面提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不会对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很多孩子只是粗略的看一下题目,找到一大堆数字,然后匆忙的做题。其实,应用题里给的不是简单的一大堆数字,还有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知道有些条件是干扰项,根本毫无用处。比如女儿前几天做的一道物理题,和冰壶运动有关,十句话里只有两句是要点,其他八句都是讲冰壶是什么样的运动,虽然里面有数字,但和题目无关,只有最后两句里提到的距离和时间才是重点,这道题需要计算的是速度。


所以学生在做这种题的时候,要把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它而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题步骤。我经常跟女儿讲,你要揣摩一下出题人的用意,找到真正的问题和有用的条件。

这里面提到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一方面是相关的练习题,另一方面应该是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比如物理有一道题,计算斜坡上小车在不同路段的速度,在整个斜面的速度和接近终点的速度应该是不一样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物体在斜坡上运动的时候越往下速度越快,就好比我们滑滑梯,走成往下自己越控制不了。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把他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这样抽象的真理就会变得鲜活容易理解!学生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里面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要的不是内容上的联系,而是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我看到过一些研究学科渗透的论文,比较多的是讨论内容上的渗透,教学方法上的融合,最多是情感上的渗透,很少提到脑力劳动的科学原理。这个方面我暂时还找不到证据,也想不到合适的例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那么脑力劳动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讲大脑的左右分区?我们不仅要开发左脑,还要开发右脑,让左右脑协调发展出更多的潜力。很多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家,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之父,而且小提琴拉的也很好,钱学森喜欢演奏中音号,爱因斯坦似乎也有拉小提琴的爱好,而且是莫扎特迷。也许苏霍姆林斯基的意思和怀特海关于现在学科教学的分类太详细,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相近。关于这个观点的理解,我还需要寻找更多的依据。

最后提到了学生对抽象真理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老师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的时候,不要让学生犯许多错误,这类似于心理学类的首因效应,通常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第一次吝啬的人,以后即便大方,也难以改变人们的印象。而如果学生接触这个真理的时候,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将来改的时候是不太容易的,即便改过来了,也总是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掉到这个坑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学习英文的音标,如果启蒙老师教错了,基本上他就这样了。

所以有些学生在暑假参加一些不正规机构的培训,或者是一些亲戚朋友的辅导,一旦形成不正确的认知,就会对开学以后老师的正常教学形成干扰。所以,关于如何预习也是一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事实中多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