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与有为

   好多人应该知道,“可为与有为”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之一。

    高考离我很远,离霍同学也很远,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看到题目就想写篇小作文的冲动。

   其实也不安全是冲动,而是拖延

    周末就想写点东西,因为想好好的整理思路,所以就拖到了现在。拖延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想做,二是想完美。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霍同学整理零花钱的时候出了一道数学题。

    妈妈,60+15等于多少?

    我脱口而出,80。

    不对,妈妈你再算算。

    70。

    也不对。

   正在喝茶的霍爸乱入,两位数的加法你都不会算,怪不得他的数学成绩那么差!


    我坐在摇椅上不急不躁,第一,他的基因,一半来自数学成绩好的你,一半来自数学成绩不好的我,这是事实。第二,他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我这个数学成绩不好的人在辅导,这是现实。

      霍爸转向霍同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数学从来没考过你这么差!

    霍同学悠悠的一句,爸爸,你是你,我是我。


    撇开礼仪、道德之类——别杠,杠就是你对,我对霍同学这回答简直肃然起敬!

    为什么?

    我大概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才意识到,我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很多时候却没办法。我在30+的年龄才敢于向父母表达,我想过的生活可能跟你们期待我过的生活不一样,而我更想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

    纪录片《00后》的拍摄者也说过,他之所以会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因为有一天他让孩子洗脸还是刷牙的时候,孩子说,水烫。他说,烫什么烫,我摸过了,不烫。他的孩子说,爸爸,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然后,因为想知道到底孩子的感觉和父母的感觉有什么差别,就有了这部纪录片。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是一个完全不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妈妈?

    有点,但也不完全是。


    在看到这张数学试卷的前两天,霍同学跟我说,妈妈,我考了xx分,xxx(人名)也考了xx分。

    你们的分数都不高呢!看样子这次的试卷有点难吧!

    就是有点难。

    是吧!那周末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卷子。



    而在这次对话的前两周,某天放学,霍同学一边吃着糖一边跟我说,妈妈,我和xxx考得一样,他说他回家要挨打,因为低于95分就要挨打。

    我接过话头,哎呀,考一样的分数,别人回家要挨打,你还在这里吃着糖,走吧走吧!吃完我们也回去打一顿。

    霍同学笑起来,妈妈,不打不打。

    结果第二天上学的路上,他主动提出,妈妈,我们订一个规矩吧!如果考试低于xx分,我就把考试的卷子重做一次。

    所以,我不是完全不在意,也不是一点都不着急,而是我知道他有向上向好的本性,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等等他。

    因为越重要的事情,就越是不能急。


    我想到某一次一位妈妈分享的她和孩子之间的数学故事。孩子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她费时费力地辅导,竟然被孩子嫌弃,孩子甚至说,我宁愿你帮我找一个辅导老师,也不想被你辅导。我想,那一刻,孩子更想要一个妈妈,而不是一个老师。

    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我也曾经这样过。我自以为是孩子的妈妈,但扮演的,不过是一个被叫做妈妈的老师。

    当老师当久了,容易有职业病。

    却忘了,老师可以有很多个,但是妈妈只有一个。


    我还记得某一次聚会的时候,当我介绍自己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时,有人问,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清华北大吗?

    我不清楚对方是闲谈打趣还是误会了这份工作的内容,但是我却在那个时候问自己,我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北大吗? 

    不是。我不反对他上清华北大,但我也不强求他上清华北大。毕竟基因摆在这里,我也只是考上了一个二流大学而已。

    那我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我当时只想到了一个,“自力更生”。

    后来又慢慢地变成,“身体健康,自力更生”。

    再后来,“身体健康,自力更生。心里有自己,心里有他人。敬畏规则,敬畏生命。”

    最最重要的是,我和他之间,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些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在我这里,只有他愿意不愿意讲,没有他能不能讲。

    这是我给自己订的目标。


    所以,写到最后了,按规矩,是要前后呼应的,对吧!

    我是妈妈。

    唯有我知道,在孩子的生命中哪些是“可为”,我才能真正去做到“有为”。

    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践行,我才知道,何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为与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