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黎万强---读书笔记、评价及思考

读书笔记: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9年前出了这本《参与感》,介绍了当时小米公司的营销方式,意在推动行业发展。参与感,是小米公司用户侧核心目标,从市场结果看,其战略与执行无疑是成功的,在动笔总结的时候,我甚至在用出打法这种没有温度的词的时候觉得羞愧,随后删掉,这恰恰证明了其厉害之处;
       小米的价值观是端正的,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其战略也是和社会问题重叠,得到了其应有的回报,但是本书中提到的方法一定不是普适的,甚至有点狭窄,大家不要盲目尝试,小米的种种战略都围绕其slogan“为发烧而生”开展,服务好发烧友后口碑裂变。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手机发烧友这个群体,这种定位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甚至可能只有手机、音频、键盘、摄影等少数类目才会有自己的发烧友,发烧友的特点是同一类目反复购买,产品可玩性高,大家在吸收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清醒,客观的识别方法是否适合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是否对自己的品牌调性、市场定位等各项战略属性有积极作用。


什么是参与感:

我的定义:参与感是一种消费者与企业共同生产产品/服务后,消费者某方面情感诉求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我对参与感的认知:这种状态需要用产品/服务给予消费者正向反馈维持,小米的参与感是弱参与感,消费者的参与和接收到的反馈都有局限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越阶,各种新科技对专业能力的模糊,对创造门槛的降低,强参与感是商业的最终答案,届时全球信息对称,参与感也会进化到最终形态——F2C。2073年,我的家里不会再出现任何品牌logo。


1、 整体结构:

营销是一门覆盖了产品/服务从洞察市场到产品完成交付全流程的商业行为,营销的定义为:识别、创造、传播、交付,这本营销书籍的章节结构在营销流程中的位置如下:

参与感篇——识别步骤的结论;
产品篇、设计篇——创造;
品牌篇、新媒体篇、设计篇——传播;
服务篇、设计篇——交付

可以看出,作者在本书中想介绍的是小米在确定市场战略后用于呼应市场战略的价值观、各环节方法,对于市场和人群的洞察不是介绍的重点,我读完这本书后猜想,小米的原始市场洞察仅来自于雷军自己的经验,书中57页周光平的话“ 这个闹革命就是做最好的手机成本价卖,这是周光平多年的夙愿 ”是我的依据。

2、 参与感篇:

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有钱人的创业关键因素,不适用于初创者);

口碑传播的三个核心:产品、社会化媒体、用户关系;

用户和企业的三种关系:给用户下跪,让用户下跪,和用户做朋友。(企业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友商之间的关系也不外乎这三种,朋友代表尊重与平等,大部分关系中,看成朋友都是最优解)

消费者的决策心理的转变:功能式消费、品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
(我从两方面阐述我对其的观点:
   
   1、 心理真的彻底转变?我的决策心理?

   作者说的决策心理转变,只是主流决策心理,如同我国企业五个营销导向(生产、产品、销售、顾客、社会)混合在一起的现状,我当前的决策心理也是面对不同的消费场景,采用不同心理的:在购买垃圾袋、牙签、一次性手套时为功能式消费;在购买电脑、手机时为品牌式消费;在购买床垫、按摩椅时为体验式消费;而参与式消费只是停留在路边摊上多放辣、面馆里的不放香菜和极少量的衣服海报定制等,这些决策心理互不干涉,刻板深入,可以看出,参与式消费会受到产品和固有认知的严重局限,但是这也是未来的趋势,原因如下:只有新的产品价值远超旧产品的时候,我才会改变我的决策心理,根据俞军的产品价值的公式  “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迁移成本 ”  ,科技的创新会不断刷新我们的新体验,减少我们的迁移成本、参与成本,当参与式生产关系与传统生产关系生产的产品出现了足够大的差异时,参与式消费就会成为主流,而且一定会成为主流,毕竟每个人对一个产品的要求一定会有差异的。
    
   2、 参与式消费在小米贯彻如何?

   纵观全书,可以排出小米用户在各环节的参与程度:传播>创造>识别>交付,从书中看,在创造、识别上的参与其实仅仅介绍了MIUI这个软件产品,其余的硬件产品,并没有一个例子说明在创造、识别产品的环节让用户参与,可以看出硬件产品在消费者提供生产信息上,当时还不成熟,硬件的生产过程参与感少;交付环节讲解的其实小米的做法是“ 真诚 ”,而不是“ 参与 ”,因此,参与式消费在小米主要集中在传播上)

参与感三三法则

   1、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做爆品时,聚焦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要有魄力做到类目第一;(同样,做企业就要尽力的达到垄断)

做粉丝时,要让用户获益;(钱似乎是最低级的获益,也是企业做粉丝最无可奈何的做法,小米在这点做的很好,很少有疯狂的抽奖)

做自媒体时,遵循“ 有用、情感和互动 ”,避免信息过载(这点很重要,我曾见过一个电商公司,让公司所有员工,每个人写一篇小红书产品测评,内容自由发挥,这就是信息过载的典型表现);

  2、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参与节点应该基于基本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如很多餐馆在点餐的时候,会提醒大众点评好评可以得到饮料,在点餐的时候饮料是刚需,如果在用餐后送饮料效果就会差很多);

设计互动方式遵循“ 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 ”,持续改进;

扩散口碑事件,基于产品的忠诚用户发酵参与感,裂变;


3、产品篇

① 在面向消费终端的行业中,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② 用户体验就是“对谁来说,好用,好看”,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在做活动的时候,像对待产品一样打磨,在做产品的时候,把活动融入进去;

④ 做爆品应该有极客精神,舍得改,敢改

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100名平庸的员工,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的主动性;


4、品牌篇

① 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用户做选择时,是先选品类,再选品牌

② 品牌的转变:竞品思维->产品思维,只关注竞争对手会让企业忽略产品本身;

    劈开脑海->潜入大脑,单纯的教育消费者不如让消费者潜移默化的爱上产品;

③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顺势而为

粉丝效应不可设计,但可因势利导,应给予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

让用户获益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撒钱

名字、标志、域名三位一体是公司的基本形象立住的根本;

好的公司名字:1、中文名易记易传播; 2、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 3、 商标可注册; 4、便于国际化推广;  5、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有情绪;

⑧ 创业的产品能够成功的前题是先挠自己的痒处;(前提是有足够多和自己一样痒的人)

吉祥物是品牌感性的展示,是更具象的企业性格和情怀的流露,能用更柔性的姿态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

⑩ 产品的基本素材用户不仅会看,还会很详尽的了解,甚至比我们还了解竞品;所以需要企业想的就是如何将基础素材表达的更好

⑾ 做品牌传播,要少花钱办大事,用巧劲;

⑿ 所有传达信息的场合,所有场景元素都应该有用处,如果没有用处,那就是有问题;

发布会上新产品是唯一的明星,产品有料才能获得大量的传播,有的发布会搞一堆不是产品的点,比如请某明星登场,搞一些高大上的模特、抽奖,这些都是错的;

⒁ 发布会时长不要超过90分钟,对于听众的座位不要差别对待;

⒂ 电视广告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产品二次传播;信息越简单越好,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


5、自媒体篇

① 企业产生优质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让用户生产内容

② 每个传播渠道都有各自的属性,应该根据属性选择不同的传播策略


6、服务篇:

① 越是信任员工、下放权限,他们越会谨慎;

② 小米的价值观,我们服务好消费者,他们满意了,给我们一些小费,我们赚的是这个小费;

③ 售后咨询必须要有非电话聊天渠道;

④ 客服去掉标准话术的时候,自由发挥,会更有人情味;

⑤ 重视人要超过重视制度;

⑥ 对员工和客户要一致尊重,给他们好的工作环境;


7、设计篇:

① 小米设计思维:一剑封喉,定义卖点的时候设想,向朋友推荐的时候应该如何说;

② 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简单的方式直接说出来即可;

设计要有想象空间,要有期待感,设计语言不要太满,目的是让用户更方便参与点评;

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把设计放到现场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设计的时候都需要考虑一下市场;

⑤ 能用表达的就不要用文字;

面试设计师:根据岗位设置,一看穿搭气质,看出他的审美,二看眼界,三看作品、风格的稳定性、设计的态度   

设计管理三板斧:坚持战略、死磕到底、解放团队;

⑧ 产品经理要了解亚文化;

科技生活化

⑩ 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会自然得到发烧友的追捧;


反思:

① 之前面试UI设计师的时候过于在乎作品,比较少看人的气质和眼界;

② 收获忠诚用户的方法有很多,如苹果靠设计、可乐靠规模、小米靠参与感,本书介绍了一种,但方法与品牌调性密不可分;

③ 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一定是一系列复杂体系共同作用的原因,只抄某个方法大概率是无效的,如没人能抄好的海底捞;

④ 产品中可以融入活动,因此,产品和运营之间的界限并没想象中那么清晰,是否这两个岗位由一个人承担更合适?

⑤ 举例的时候应该全面,不然如果出现了遗漏(如本书没有讲硬件产品的参与感如何打造)会让人觉得在投机取巧;

⑥ 做基础工作可能达到一个顶俩,但是永远达不到一个顶百,人还是要尝试更上层的工作;

⑦ 顺势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与感》黎万强---读书笔记、评价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