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算力芯片简介-2023年

国产AI算力芯片简介-2023年_第1张图片

Q:GPGPU和ASIC芯片在AI算力中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A:早期开放框架基于GPGPU架构实现,因此软件生态更为成熟,对于初级客户来说,上手使用更加方便。GPGPU的通用性也更好,架构更加适合AI中针对模型的训练以及针对通用模型的部署。对于ASIC芯片来说,如果客户对于模型有深度的研究,也有能力对模型进行特殊的定制化处理,那么ASIC芯片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更高的性价比。ASIC芯片由于模型中特殊算子、特殊结构已经完成了硬件的固化,因此对于一些较大的改动,或是一些与硬件架构强相关的计算来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总体来说,如果模型已经比较成熟,改动都在有限的范围内,那么IC芯片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但如果是一个初步的模型,未来需要不断地演进和完善,那么GPGPU是更合适的。

Q:市场上主要关注的AI算力芯片,尤其是海外厂商,如英伟达,都是GPGPU吗?

A:对,市场上主流的AI加速设备,GPGPU大约占了9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10%是一些FPGA、ASIC类的产品。

Q: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还不成熟,所以更适合通用性强的GPGPU,如果发展成熟之后,才会需要更多的ASIC芯片。

A:这分为两部分解释。

第一,传统的AI相对于目前的大模型来说,可以称之为是小模型的AI,比如早期的CV算法(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应答),这些模型的体量很小。而这个时期的模型很多都是基于英伟达的CUDA生态开发的,使用的框架(如PyTorch、Tensorflow)只是利用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直接调用CUDA的,这个阶段GPGPU是最合适的。如果现在客户的主营业务还是在这个层面上,那么GPGPU会更加适用。

第二,如果客户模型已经基本固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ASIC,ASIC芯片可以针对它原有的模型做深度的定制化。但是大模型有一定的区别,大模型更加依赖框架,比如Tensorflow和PyTorch,而对于CUDA生态的依赖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GPGPU和ASIC的重要性的差距就变得很小。这个时候,用户更加关注芯片对于框架的支持和性价比,不存在CUDA产生的影响。 

Q:国内的大模型主要使用GPGPU还是ASIC?

A:目前能运行大模型训练的只有GPGPU,如英伟达的A100、A800、H100、H800,效率也是最高的。目前ASIC没有大规模的部署,很多ASIC的厂家集中在国内,这些厂商处于早期的阶段,产品不够成熟。但是在一些场景中,我们经过测试发现,ASIC支持大模型的效率高于GPGPU。 

Q:国内的厂商,寒武纪、景嘉微、海光信息和昇腾,性能达到了海外什么层级的水平?

A:第一,景嘉微。我们认为景嘉微不是做AI芯片的厂商,景嘉微的产品目前只能用于图形处理、图像渲染,未来可能能实现光线追踪。目前景嘉微最好的JM9系列产品,大概达到英伟达GTX 1050的水平,只能算入门级GPU。

第二,寒武纪。寒武纪最好的产品是思元590,这款产品在文心一言中有小规模的部署,大概几百件,并且也只是文心一言中众多业务场景的一小部分,没有实现大规模部署。我们认为寒武纪的产品只能用于大规模推理中的一小部分场景,还不能做大模型训练,还有许多需要弥补的地方。

第三,华为昇腾。华为昇腾只能用于华为自身生态中的大模型业务,通用性差。比如昇腾不能做GPT-3,因为昇腾910不支持32位浮点,而目前大模型训练几乎都要使用32位的浮点,所以华为昇腾芯片只能利用华为开发的框架(如MindSpore),在加上优化好的大模型,比如盘古CV。任何公开模型都必须经过华为的深度优化才能在华为的平台上运行,而这部分优化工作华为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华为只能运行自己闭环的大模型产品。

第四,海光信息。海光的深算1号可以运行大模型,目前正在开发深算2号。深算1号相当于英伟达的P100的水平,但是性价比低,即便在openai最早训练GPT-3的时候,也采用了V100芯片。此外,海光信息还存在迭代问题,因为海光信息只拿到了AMD第一代GPGPU的授权。

Q:P100相当于那一年的产品?

A:大概是2014-2015年的产品。

Q:目前海光信息是可以排在第一梯队吗?

A:对,海光的芯片可以运行通用的大模型,只是效率比较差。第二位应该是华为的昇腾910,但是只能运行华为自己优化后的大模型。寒武纪只能运行大模型的推理。景嘉微不属于这个市场。 

Q:其他AI芯片厂商有什么比较重要的吗?

A:沐曦,今年6月会发布第一款AI训练产品C100,但是还需要经过一些内部的调试、软件适配等,预计在今年年底会对外发布。目前来说,从公布的性能指标来说,C100接近于英伟达的H100的水平。壁仞,最早的一代产品BR100,本身指标是对标H100的,但是由于美国商务部的禁止条款,壁仞必须把互联带宽降低一半,因此产品要重新设计,影响产品进度,并且性能也受到了影响。目前BR100还在内幕测试过程中,距离真正的批量使用大约还需要半年的时间。天数智芯的芯片只能勉强做大模型推理。百度的昆仑芯只能勉强用于大模型推理,并且是基于Paddle平台的,通用性差。 

Q:是不是目前最值得期待的就是沐曦的产品?

A:对,从团队背景来讲,沐曦的团队背景经验是最丰富的,沐曦的一些核心人员,是参与AMD的MI100、MI200产品开发的,这都是AMD目前最主流的GPGPU产品。从产品规划来看,沐曦产品对标H100,未来实现量产大概与英伟达只有一代左右的差距,因此目前来看是与英伟达最接近的。壁仞还需要再观察BR100的应用情况,因为受到美国商务部禁止,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性能表现。 

Q:如果景嘉微和沐曦合作,是否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A:应该可以。首先,这两款产品的底层架构是GPU,景嘉微是传统GPU,沐曦是GPGPU,存在互相借鉴的可能性。如果景嘉微采用了沐曦的产品和技术,那么就能从传统GPU市场一下跃升到AI市场。 

Q:AI芯片的门槛应该是非常高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初创型的企业涉足这个领域?

A:首先,AI芯片设计的门槛不是很高,比如GPGPU架构上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求,而且很多核心部件、核心功能模块都有现成的IP,比如总线接口PCIE、内存以及内存控制器的HBM、DDR、GDDR。很多加速的组件都有现成的内容,可以用成熟的产品代替。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内部的逻辑加速单元整合起来,发挥对AI计算的优势,所以硬件上门槛不是很高,但是软件门槛很高。因为在小模型的时代,软件必须解决兼容扩大的问题,还要发挥硬件本身的设计性能。在大模型时代,就要做好对于一些框架的支持,所以我们认为设计AI芯片,从技术角度上来说难度不高,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整个软硬件的整体设计能力。根据市场上现有模型以及前景模型的内部架构需求,设计硬件的底层,这样才能实现效率提升。否则如果硬件完成,用软件弥补硬件设计的失误,那么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软件资源,硬件的效率也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初创企业都是从硬件着手的,门槛并不是非常高。 

Q:那这些企业是自主可控的吗?

A:不是纯粹的自主可控,因为一些核心IP都是国外的产品,并且企业依赖台积电。

Q:如果抛开流片不谈,只看设计方面,会不会受到美国限制?

A:会,因为这里面存在几个核心的专利,比如PCIE,目前掌握在cadence和Synopsis这样的公司手里,都是美国公司。HBM基本上只来自于三星、海力士和镁光,如果美国商务部有禁令,这些企业都不能向中国企业提供产品。纯国产化在这方面的确没有相应的积累,所以会被美国卡脖子。 

Q:海光是否能做到不受影响?

A:第一个问题是海光在美国禁运产品名单中,所以海光投片只能通过第三方代理公司,导致投片价格会偏高、产能会不足。第二个问题是海光拿不到新一代架构的授权,限制了海光产品迭代,可能会与海外主流产品代差越来越大,这是海光最大的问题。

Q:海光当前的架构是买断的吗?

A:对,这一代架构不会侵权,唯一要解决的是产能供应链的问题。 

Q:昇腾、寒武纪、沐曦这三家企业会不会涉及到海外侵权的可能性?

A:昇腾不涉及,因为昇腾涉及的IP都是买断的,但是昇腾面临下一代产品更迭的问题,新一代IP没法拿到海外厂家的支持,所以昇腾全部的IP都需要国内的替代,但是国内目前还非常不成熟。目前昇腾920和昇腾910差距不大,只是生产工艺使用了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沐曦目前不在美国商务部的黑名单中,用的很多核心是国外的厂家的,所以如果沐曦严格遵守美国高端芯片的条款,短时间内不存在风险,还是可以用国外的IP和台积电。 

Q:中国的算力芯片对于美国的英伟达巨头来说,是否还有追赶的可能性?差距是否在缩小?

A:差距在一点点缩小,但是缩小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果英伟达仍然保持每十个月发布一代产品,对于中国厂商来讲,可能差距会慢慢增大。因为硬件的迭代投入是巨大的,风险也很高,中国厂商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所以追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英伟达产品发布节奏不变,那么这个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美国商务部存在很多禁令的约束情况下。 

Q:英伟达的CUDA在未来AI算力芯片中是越来越重要还是不重要?

A:在小模型上CUDA仍然很重要,但在大模型上它的地位越来越轻了。如果未来中国市场以小模型为主,那CUDA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如果是以大模型为主,对于CUDA的依赖就越来越小了。 

Q: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大模型对于CUDA的依赖小?

A:大模型底层基于transformer的架构,增加参数和层数。而transformer是完全基于框架实现的架构,并没有使用CUDA的特殊算子,所以不需要必须兼容CUDA。而小模型早期都调用了CUDA的算子,所以是绕不开CUDA的。

Q:国内大厂的大模型底层算力是什么?

A:他们的底层算力都是英伟达的,比如V100和A100。

Q:V100、A100的存量还有多少?

A:目前腾讯、字节、百度的存量都不超过2000片,只有阿里大约能够过万。

Q:那华为情况呢?

A:华为只有自己的昇腾910,围绕盘古。目前比较流行的GPT-2、GPT-3都无法运行。 

Q:这是不是说明华为的算法是自研的?

A:对,华为基于开源的算法,针对昇腾910的特性做了很大程度的优化。

Q:GPT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多少算力?

A:以GPT-3为例,openai训练使用了一万张A100,训练了14.8天左右。使用A100类似的产品,如果以512张卡来训练,大约需要3个月;如果用1024张卡,大约需要1个月;如果用2000张卡,大约需要18天左右。GPT-3或者说ChatGPT,对于每个用户的请求大约需要5张类似A100的卡进行推理,随着并行客户增加,硬件需求线性增加。 

Q:如果GPT-4大概量级有多大增长?

A:目前没有公开宣传,我们估计大约需要2万-3万张A100,训练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Q:这些比例都是线性的吗?

A:对,GPT-4和ChatGPT训练的数据集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参数发生变化,算力增加完全依据模型参数增加的比例,数据量大概还是四十多T,没有太大变化。 

Q:在中国的算力需求怎么样进行量化?

A:目前国内最大的模型是阿里达摩院的M6,拥有十万亿个参数,体量是最大的。对于大模型训练的场景,国内厂家只能用很短的时间做一次大模型训练,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景,对于推理来说资源更加紧张,所以目前百度不能广泛地、免费地提供服务。目前国内的模型比国外差,但是参数、体量对算力的消耗不相上下。所以目前国内模型品质差,数据集不足,并且算力与海外相差甚远。 

Q:假设十个大厂要做大模型,可能每家需要2000片A100,换算到国内芯片再乘上一个参数,比如1.5-2,大概是3000-4000片,那么十家就是3万-4万片,可以这样理解吗?

A:2000片A100训练GPT-3(不是ChatGPT),大约需要一个月,存在时间代价。目前国内芯片的整体性能只有A100的一半左右,那么大概需要4000片,十个厂商是4万片,这个是正确的。

Q:这需要花多长时间?

A:一般这种训练都是十几天。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国内的产品稳定性都必须绝对高,如果在大模型训练过程中,中间出现一两个节点的宕机,以及一两个节点计算失效,那么这个大模型就要推翻重来一次。一般训练过程中都需要checkpoint保存结果,如果稳定性不好,第一次checkpoint都做不到,就没法实行了。如果产品不稳定,那么大模型训练的时间就会很长。国内某家大模型,最早做训练的时候使用了2400片左右的A100,大概训练了8天左右。后来他们觉得资源耗费大,就去海光平台做训练。海光提供了6万片,用了一个月没训练完成,主要原因就是海光芯片出现掉线的问题。产品稳定性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Q:这个稳定性、可靠性不是算力本身,更取决与生态和软件?

A:取决于软件和工程能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BUG,还有软硬件结合,中间会不会有很多冗余的机制。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成本作为代价,但是商业客户一般不会给这个机会。我们认为,如果中国想要发展大模型,那政府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政府介入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支持,从而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是让一些企业有意愿部署大规模的算力。其次,政府需要补贴帮助第三方做大模型开发的企业,让他们有意愿在新平台尝试。 

Q:AI算力芯片折旧一般是多久?

A: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

Q:国内的高端算力芯片是不是很快就报废了?

A:是的,从2019年开始,算力需求每10个月会翻一番,对于企业来讲,他们更愿意追求高算力的硬件产品,对于老产品就会慢慢从业务中剥离。

Q:所以在一两年后,高端算力芯片会面临非常短缺的状态?

A:即使目前AI的算力芯片对于很多大厂来说也是非常短缺的。 

Q:AI算力芯片未来是否会演变成寡头垄断?

A:对,不会做到百花齐放。因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一家独大,对于整个生态的影响和标杆作用非常明显。如果一家企业有意愿选择替代解决方案,往往要求产品比主流厂家有1.5-2倍的性价比优势,这个对于初创型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门槛。 

Q:国内的AI算力芯片市场,您看好哪些企业?

A:华为,拥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是能做的。沐曦、壁仞,他们从硬件架构到软件方面,相对来说在国内厂商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厂商的投入,比如阿里达摩院投入了一款GPGPU产品,宣传指标大概是A100的两倍,互联网企业有应用场景,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Q:央国企有可能吗?

A:央国企比较难。第一,AI芯片需要较大的人员投入,组建团队的成本比较高。第二,央国企面临没有积累的问题,从无到有的跨越难度是很大的饿。如果国家拿出资金专门组建团队研发,未来2-3年可能会打磨出一款比较合适的产品。如果政府没有扶持的话,央国企不会做这种投入。 

Q:6万片海光GPU出现宕机的情况,是因为运行问题吗?

A:对。第一,海光这代产品时AMD第一代产品,本身没有经过大规模部署和验证,所以存在硬件上的不稳定因素。第二,配合产品需要一个非常稳定软件架构,但是目前运营方开发能力不足。随着集群规模增大,出现错误的风险也增大,而企业很少遇到大规模一次性使用的场景,所以产品不够成熟。 

Q:硬件上什么量级的芯片会导致中断?

A:如果单片发生单点故障,那么在检查点和出现故障之间的这部分业务就失效了,需要重新计算。 

Q:说明断电数目很多?

A:对,断电数很多并且不定时随机出现,产品之间的稳定性不一致。

Q:下一代海光的硬件和软件更新后的效果是什么?

A:深算2号首先要解决生产问题,有一些提升,但是没有解决硬件稳定、可靠性问题。此外,由于修改制程,还可能存在一些新问题。并且,如何解决大规模并行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海光没有太多的试验场景。 

Q:对比英伟达的2400片A100,断点大概有多少?

A:总共宕机3次。

Q:所以二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A:对,并且宕机3次,8天左右的时间计算完成了。海光的产品中间宕机不断,一个月都没有完成。 

Q:芯片宕机是不可预知的吗?所以也没有很好的规避方法?

A:对。硬件规避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需要纯粹地提高硬件设计,比如信号质量和出现问题后的快速恢复。所以更需要软硬件结合,比如软件要随时检查硬件是否正常运行,如果出现宕机能否及时保护现场。 

Q:软件是海光自己设计吗?

A:不是,应该是由平台使用方来设计,海光只提供硬件的驱动和接口。

Q:寒武纪会面临随机宕机的问题吗?

A:寒武纪的产品目前不能用于大模型下,所以没法判断。主要是应用在推理场景,如果出现宕机,只是会导致推理失效,那么可以重新加载,用户端反馈只是一定的延迟,影响不明显。

Q:寒武纪的思元590参数指标比海光的Z100要好,为什么不能进行大模型训练呢?

A:大模型训练需要几个前提。第一,需要有充足的算力,这方面问题不大。第二,需要有较大的内存放置大模型,寒武纪的卡相对内存容量较小,但是这不是主要问题。第三,片间互联的解决方案,寒武纪要比海光差。最重要的,寒武纪对于Tensorflow和PyTorch框架支持不好,不稳定,如果要运行大模型,需要额外的开发工作量。

Q:华为昇腾会面临随机宕机的问题吗?

A:会。但是华为的全套都是自己做的,比如管理平台和框架,所以有一套完整的闭环的解决方案。 

Q:如果海光向阿里、百度等厂商,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吗?

A:会有所改善,因为百度和阿里在大规模集群调度和部署上具有经验。但是由于海光的产品性能较差,性价比也比较低,因此百度、阿里不会考虑海光的产品。

Q:如果A100的库存用完了,他们宁愿买H100被阉割的芯片,也不会买国产芯片吗?

A:不一定。如果国产算力芯片整体性价比能够达到英伟达60%-70%,就有购买的意愿,但是目前还达不到。

Q:目前国产芯片能达到多少?

A:如果和英伟达比,大约是30%。对于寒武纪,硬件指标大概接近A100,价格比A100低,但是寒武纪的供应链很紧张,没法提供大规模的部署,并且开发需要大量人力配合客户开发,寒武纪不一定有意愿投入。 

Q:所以目前来看,国内要做大模型,还是要买英伟达的阉割版芯片吗?

A:对。国内几家头部互联网厂家都向英伟达下了1.5万-1.6万的A800和H800订单,每家的金额在十几亿美金左右。大概保证在2024年能有足够的产能。留给国内厂商的时间不多,既要解决性能问题,也要解决软件兼容问题,难度很大。国内厂家更多关注大模型的推理场景。 

Q:推理方面一个用户需要5张A100,那么一亿个用户呢?

A:以chatGPT来讲,需要5张A100才能满足一个客户的一次性访问。线性叠加指的是并行访问,以谷歌为例,并行访问量每秒钟大概是20万次,未来GPT大概在4-5万次。

Q:如果按照十万次算,那就需要五十万张A100吗?

A:对,但是平时可能没有这么多访问的人。即便是峰值访问,不一定必须给客户实时响应,延迟几秒钟是没问题的。 

Q:推理卡必须要用A100吗,还是性能低一点的也可以?

A:如果算力接近A100,1秒钟大约生成15-20次,可以满足需求,可以多片集成到一起,所以低端卡可以做到。

Q:所以国内厂商在训练卡上基本上放弃,集中在推理卡上?

A:对。目前大家没有计划做训练,专注在推理上,因为推理的难度较小。昆仑芯大概每秒钟产生3-4个词,那可能延迟在十几秒,对于用户来说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Q:推理卡您觉得国内哪个厂商做的最好?

A:目前还没有大规模部署,所以暂时没法评价,目前大家都在尝试。

Q:国产FPGA企业能否进入AI产业?

A:对于小模型来说,体量小,占用内存小,是可以进入的。FPGA支持浮点,但是需要消耗额外的资源,并且算力也受限。此外,FPGA如果需要门阵列存储,也非常消耗资源。但是对于大模型来说,完全不可以,因为数据类型不符合,内存空间太小,也不支持片间并行。

Q:中国能否通过数据差异化建立比较优势?

A:国内企业在大模型上正探索两条路。第一,能否用大模型裁剪出小模型,应用到特殊场景,就可以解决算力的需求问题。第二,做一些数据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中文数据有先天不足,找不到对中文逻辑深入分析和预判的语义库。其次,国内数据存在孤岛问题,对数据集的体量造成了影响。此外,国内的数据存在很多政治因素,有些东西是不能查询、不能回答的,就导致整个数据的质量下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用数据方面弥补是不现实的,想达到国外大模型在中文方面的水平都很困难。 

Q:中国的大模型数据集与国外是不同的吗?

A:对。国外的大模型针对中文数据做了一部分训练,但是比例很小,不到1%。此外,国内的数据集都是针对各家自己的数据进行训练,不是通用的。还有就是国内目前依赖翻译,将内容翻译成英文,再借助英文语义进行推理,文心一言就是这样,最后反过来进行中文输出。 

Q:百度的数据质量在大厂里面已经算好的了。

A:百度相对来说,做的更多是通用的数据训练,而其他厂商都是针对特定场景做了训练,比如阿里的M6就是针对淘宝、支付宝客服,没有通用型的



作者:郭伟松_鑫鑫投资
链接:https://xueqiu.com/2524803655/246232383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百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