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享书社】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如何从童年创伤中复原?(美)梅格·杰伊(Meg Jay)

【 编辑推荐 】

推荐一: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霸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都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创伤会持续影响经历者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比如,小时候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恐婚;小时候经常被暴力对待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暴躁易怒,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交关系;小时候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自信或者刻意讨好他人,无法活出自我;等等。这些伤痛可以被写在纸上,却无法与人言说。相比较外在的身体的疼痛与疲累,这种精神世界内在的拉扯,对人的消耗和影响更大。

推荐三:梅格·杰伊博士在书中说,人生早期的创伤,对于经历者来说,即使是那些后来获得了成功的人,要全都摆脱其影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是并不存在的神话。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重获新生。


【 内容简介 】

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童年遭受的黑暗当作自己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本书将他们称作“不错常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的作者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不错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梅格博士在书中指出,战胜创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即使是那些“不错常人”一路走来也是充满了各种艰辛,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这本书将会给那些曾经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认同。

【 作者简介 】

梅格·杰伊,临床心理学家,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临床心理学和性别研究博士。她的作品曾经发表和出现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今日心理学》,以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BBC、TED上。目前,她的书已经被翻译成超过12种语言。

目  录

前言

章超常者

超常者是日常生活中的超级英雄,但有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拥有能量,内心藏有秘密,即使是与其最亲近的人,也可能发现不了他们的秘密。他们隐藏着内心的秘密,同时也在为社会提供自己的服务,即使在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们也会运用自己的力量行善。但戴着面具的他们可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疏离感,只有强化与别人的关系,才可以拯救他们。

第2章起点故事

情感记忆比日常记忆更牢固、更持久,关于情感的记忆更生动,让我们觉得它们比琐碎的日常记忆更真实、更重要。问题是,如果这些记忆是消极的,那么我们的情感记忆就变成一种“恶性记忆”,产生一些不良结果。过去的残酷记忆一直主宰着现在和未来,这些超强的、顽固的记忆在我们的回忆,甚至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令我们永远难以忘记。

第3章秘密

如果我们无法将一个经历与之前的经验联系在一起,那就无法去思考它。我们只能对自己说:“我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把它放到什么位置。”我们把这样的经历放在大脑中一个单独的部位,这个部位专门用于存储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情,最终,这个事情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它变成了一个秘密。

第4章战斗

··········

【 抢先阅读 】

1962年,心理学家维克多·格策尔和他的妻子米尔德丽德·格策尔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很好的摇篮:对20世纪400多位名人的童年进行的一项发人深省的研究》。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对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至少拥有两部个人传记的名人,比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弗里达·卡洛、玛丽·居里、埃莉诺·罗斯福、亨利·福特以及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等。格策尔的书中很发人深省——或者说很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有3/4的人在儿童期就饱受贫穷、家庭破裂、父母虐待、酗酒、残疾、疾病或其他不幸折磨。只有58人(不到15%)的原生家庭算是没有烦恼的,父母也能给孩子提供支持。格策尔写道:“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似乎不太可能跻身名人堂。”

也许美国前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说得对:“足智多谋、精明强干乃是在与困难做斗争中形成的……当扣人心弦的形势使头脑变得激越昂扬,原本沉睡的潜质就会苏醒并活跃起来,形成英雄和政治家的特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逆境是很常见的。逆境不是少数不幸的人所背负的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是在很多名人、英雄和无数普通人的个人历史中都可以看到的现象。

社会学家很早主要是出于偶然发现了这些具有复原力的个体。近百年来,自心理学领域创立以来,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精神疾病,尤其是儿童期的问题如何导致成年期的问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很有名的成就可能是在19世纪末普及了这一理念,但事实上,这一观点早已确立。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我之前的诗人们和哲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潜意识,我发现的只是研究潜意识的方法。”事实上,18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名言“如果嫩枝弯曲,那么长成的小树必然倾斜”也意味着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遭遇的逆境会形成潜意识,进而影响成年之后的人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不同的研究团队开始观察到,当嫩枝弯曲时,树并不总是倾斜的。在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诺曼·加梅齐开始研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由于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们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似乎更大,结果令人惊讶:他们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患病的迹象。在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迈克尔·鲁特研究了那些似乎同样不受贫穷影响的男孩和女孩。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发起了考爱岛纵向研究,对数百名一出生就面临高风险的婴儿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却被那些克服了儿童逆境和家庭不和谐因素影响的婴儿深深地吸引住了。

门宁格基金会的洛伊丝·墨菲和艾丽丝·莫里亚蒂共同指导了一个名为“应对计划”的研究项目,旨在找出那些能很好应对困难的孩子。瑞士精神病学家曼弗雷德·布洛伊勒是尤金·布洛伊勒的儿子,他创造了精神分裂症这个词,他自己也研究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成年人,惊讶地发现大多数病人的孩子都颇有建树。他提出,这些孩子们儿童期经历的艰难困苦冶炼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异常坚强。


享书社丨让时间变得优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享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