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同理心太强不是一件好事?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你要感同身受,若你处在他的位置,你的内心会怎样呢?

我们会说这是共情。

“共情”的能力,被很多专家看做是人类社交领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很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办法正常地跟他人交流,也没有办法和他人产生良好的协作关系。 总之,一个人的“共情能力”低下,很可能会导致他的性格变得孤僻、偏激、残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摆脱共情》作者保罗布鲁姆,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作者认为:相比“共情”带来的积极作用,它带来的消极作用更加普遍,因为共情的存在,社会上很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公平和不道德现象。

“感同身受”,作者把它叫做“情绪共情”。

情绪共情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思维,有两大弊端。

1.因为它只能聚焦到个体层面上,很难用到集体层面去。

2,只能聚焦在特定的个体身上,一旦超过一定的数量,就马上失效了。

若放大的社会层面上,“情绪共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

“理解和感受他人”,还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我虽然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并没有产生同样的感受,这个叫做“认知共情”。

这种“共情”更加理性。作者提供两个建议:

1,做一个有效的利他主义者

2,是考虑对方的考虑,而不是感受。  (实际上也就是了解对方真正的需要)

同理心,真正起到的目的,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对方能从你的同理心里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并且能找到方法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才是同理心的核心要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脱共情》:同理心太强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