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形篇)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所以,“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

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

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

第二个策略,就是等待。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可胜者,守也。

观察对方的军形,发现没有可胜之机,那我就把自己的军形藏起来,守起来,也不要让对方找到破绽。

可胜者,攻也。

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来,雷霆万顷,覆天盖地,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

守,能保全自己。攻,能获得全胜。

全胜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

千万别以为“守”是保守的,是不进取的。

守,本身就是胜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

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你也看出来,那不算本事。

没发生的,没显现出来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赢了,全天下都说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比如你用一万人击败了敌军二十万人,那必然天下闻名,全天下人都说你厉害,两千年后史书上还写着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万人吃掉了敌军一万人,没人会记你一笔。但是,一万人击败二十万人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要特别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举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视力好,听得见打雷不能说你耳朵灵。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

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方也懂兵法,也晓得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看谁先失误,如果双方都不失误,就一直熬下去,看谁的粮草多。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敌人失误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敌人不失误呢,当然也不是干等着,就想办法勾引他失误。

所有的诡诈,都是为了调动敌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 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

就是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修道保法”

李筌注解说:“以顺讨逆,不伐无罪之国,军至,勿掳掠,不伐树木、污井;所过山川、城社、陵祠,必涤而除之,不习亡国之事,谓之道法也。军严肃,有死无犯,赏罚信义,立将若此者,能胜敌之败政也。”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的政,是政治的政,胜政胜败政

“道”,是战争的正义性,“法”,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这里的“度”“量”“数”“称”,就是第一篇《计篇》里的敌我实力计算比较了。

地生度”,看看我的国土多大,人口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各种资源如何,敌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测量,是衡量。

“量生数”,测量,就测出数来,我这么大国土,这么多户口,产这么多粮食,能养多少兵,如果打起来,能支持多久,敌方又如何。

“数生称”,把敌我双方的数拿来比一比。

“称生胜”,一比较,就知道胜败了。谁的数大,谁的胜算就大。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双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镒和铢差距一样大。镒和铢,都是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480∶1,铢怎么打得过镒呢?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个堰塞湖炸了水冲下来,谁挡得住?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测,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别人不知道,这就是军形,“藏于九地之下”,别人看不见。

等到我决堤而下之,动于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势不可当。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孙子又讲回了基本面:国家实力、政治进步、法制严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