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问课堂”教学研究是围绕学生的问题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才能精准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那么,藏在学生心中的问题,教师如何才能预测或确定下来呢?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的一些经验。
一、基于学习心理,预想学生的问题
学生学习一个数学内容,哪个地方可能会产生问题,会产生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问题,等等,这些都与他们的学习心理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预想学生的问题。
1.关注教学资源中的新奇元素,推测好奇心理,预想问题。
好奇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都会产生注意、操作、提问等心理倾向。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某个教学资源,如课题、情境、操作材料、教材结论等,里面蕴藏了能令学生感到新鲜好奇的因素,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作为教师,只要去推测学生的好奇心理是什么,问题就可大致得到了。
有意思的课题。很多教学内容的题目,都具有明显的趣味性和思考味,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学生一看(读)课题,问题就会马上形成。如“抽屉原理”,“抽屉”学生就很少遇到,“原理”更是难得接触,两者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题目,学生兴趣高涨,疑惑萌发。可以猜想,学生心里会有这样的问题:“抽屉会有什么原理呢?”“抽屉原理和抽屉有什么关系呀?”“抽屉原理可不可以计算?”……课堂上,如果让学生根据这个课题提问,上述问题就会产生。
有意思的课题非常多,如“真分数和假分数”“循环小数”“小数点搬家”“用字母表示数”“倒数”“质数和合数”“鸡兔同笼”等,备课时,教师可以多加关注,仔细揣测,学生的问题就在其中。
吸引人的情境。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由情境引出问题再展开教学的。情境若在内容或形式等方面,有吸引学生的新奇成分,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从而产生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课件逐步呈现情境,摩天轮、天坛圜丘、圆形土楼、圆形瓷器等,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大量的圆形图案;从各个图案中抽象出“圆”,打出毕达哥拉斯的图像和他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就是圆。如上的情境,信息丰富,刺激递增,深深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那么多物品都要设计成圆形的?”“为什么说它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圆究竟美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好奇心理的真实反应。
实践中,教具、学具、教材上的文字、方法、结论等,往往也常会蕴含一些新奇的元素,教师只要有这样的意识,留心关注,换位思考,就可较轻松地推测出学生会有什么好奇,会产生什么问题。
2.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分析困惑心理,预想问题。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生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有困惑的心理,就会萌生问题寻求解释,并产生主动探索、解决冲突的强烈愿望。所以,教师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深入分析认知冲突时学生心中的感受,以此来预想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
个体的新旧经验。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或在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时,通过自己的尝试,常会采用或创造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实则只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现,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负迁移,是错误的。这时,如果有正确的方法予以刺激,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而提出问题无非就是此刻困惑心理的外在表现。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给出42÷3,让学生自己尝试列竖式。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只是一步计算的竖式(表内除法),所以他们能列出的还是一步的竖式(如下图左)。这时,如果教师呈现出标准的列法(如下图右),学生的新旧经验就会发生剧烈碰撞,对标准竖式的各种困惑就会自然产生。可想而知,问题就是对两个竖式差异的描述和质疑而已。
群体的不同经验。面对一个新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不一,容易展现出丰富而个性的想法。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人的不同想法,会冲击自己的已有经验,原有的认知就会动摇,心中就会形成“谁说得对”“这个事物究竟是什么意思”等困惑,问题由此而生。如三年级“倍的认识”一课,学生受“比多少”经验的影响和对“倍”的朦胧感觉,倘若要用“倍”来表达2只小猴6只小兔的关系,他们一定会有多样的观点:小兔的只数比小猴多2倍,小兔的只数比小猴多3倍,小兔的只数是小猴的3倍,小猴的只数比小兔少2倍……当这些说法全部呈现出来时,思维碰撞,冲突产生,问题也定会如约而至——“倍到底是什么意思?”
3.关注学生探究时的障碍之处,透视受挫心理,预想问题。
在学习中,自主探究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探究时,如果学生难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新情境,也就是探究遇到障碍无法前行,那么这时学生一定会因困难而产生苦恼、迷惑、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等各种心理,这些心理都会转化为问题。
如“三角形面积”一课,给出一个一般三角形,让学生尝试转化并求出面积。学生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时的思路,用剪拼的方法寻求转化。但他们无论是沿高剪拼,还是沿底边中线剪拼(如下图),发现都无法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探究遭遇瓶颈,无法突破,这时,他们的心里异常苦闷,心中一定蕴藏着这样的疑惑:“三角形怎么剪拼才能实现转化?”“有没有剪拼之外的方法能实现转化?
”上述情况,是探究时学生有不同的尝试,但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困难产生疑问。实际教学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学生探究时根本无从下手,在“痛苦、无奈”之际,问题也会忍不住地迸发出来。如“圆的面积”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往往没有一点方向,束手无策,于是“计算圆的面积要量什么?圆的面积到底怎么算?”等问题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