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谢作诗《宏观经济学新论》读后感

作者:光头峰;转自微信公众号:光头峰

盼了两年,终于等到了谢作诗教授的《宏观经济学新论》付梓。收到签名书的快递,我迫不及待地扯开包装,一页页翻读起来。本来休假准备出去旅游,可最近疫情重来,不能出游。幸好有这本书陪伴,让我在家体验一场字里行间的精神之旅,在阅读中仔细品味和思考,别有一番景致。谢教授说让我写一篇书评,无奈本人经济学知识有限,不敢班门弄斧,只能谈谈读后的感想和体会。下面,且让我带你领略一下这一道别致的风景。

GDP概念大家耳熟能详,但谢教授给出了与主流经济学不一样的分析。GDP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总和,但主流教科书对GDP计算使用的价格没有说明清楚。谢教授明确指出,计算GDP使用的价格必须是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只有在私有产权下才能出现,因此计划经济下没有真正的GDP。由于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所谓的价格只是政府官员拍脑袋“计划”出来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价格,也就无法计算GDP,真正的GDP就不存在。这观点可能让好多人想不通,明明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不少钢铁、煤炭,怎么会没有真的GDP呢?是的,虽然钢铁、煤炭也有用,但因为没有价格,人们无法知道GDP有多少,逻辑使然也,这得回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上来。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原理说,价格是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不是由某个组织或个人自作主张定下的;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市场竞争胜负,指导人们生产和消费。计划经济废了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谓的计划价格也只能是随意的数字排列。

谢教授抽丝剥茧,拨去主流经济学上GDP的假货,让GDP概念更纯粹。教科书上GDP计算中的假货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存货投资,一个是政府支出。存货分为意愿存货和非意愿存货,意愿存货是等待出售的产品,非意愿存货是卖不掉的产品;卖不掉的产品是市场不需要的东西,等于是废品,是生产错误,计算在GDP中就是以次充好,属于“打假”的对象。政府的消费和投资占了GDP的相当比重,因此,刺激经济就成了政府“有形之手”的拿手好戏。但谢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支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种购买必然物所不值,物所不值是假GDP。什么叫“物所不值”?我理解为租值消散,因为政府支出的收入来源是纳税人,收入的权利没有界定清楚,必然导致租值消散,这租值消散也是交易费用,属于经济浪费。

谢教授总是讲,货币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而是小纸片背后的购买力,而购买力是产品和劳务的代名词。货币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不是让政府拿来调控经济的玩具。记得七八十年代,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交易是直接的物物交易,外村人经常挑着担子来我们村子卖豆腐,村里人一般都是拿黄豆、山芋干等粮食换豆腐,只有那些家庭条件好的,才偶尔用钱买。你想吃豆腐,你得先有粮食,再用粮食来交换豆腐;当然了,你也可以先有粮食,把粮食换成钱,再用钱买豆腐,这是间接交换。所有的交换背后,都是物的权利交换,货币只是媒介而已。货币既然是交易媒介,怎么能用来调控经济呢?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调控经济,那管理经济也太简单了,开动印钞机就行,反正纸币也没有成本。目前世界上各国都是使用信用货币,也就是法币。法币是由央行垄断发行,没有竞争者。谢教授很不客气地说,“法币是违反人性的”!这人性是什么?就是经济学的公理假设,即人人都追求约束条件下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货币当局要从经济调控中得到好处,它一定要超发货币,不然就与利益最大化公理矛盾了。

谢教授驳斥了目前流行的“贷款创造存款”理论,严密地解释了所谓“贷生存”现象,指出“贷生存”现象是正交易费用下的产物。银行贷款给企业,实质上是把资产借给企业使用,银行必须先有资产才能向企业贷款。银行看得见的资产来源于自有资产和负债,负债即是存户的存款,也就是存户的资产。另外,银行还有看不见的资产,就是信用和金融牌照。谢教授又要问了:什么是资产?资产是未来能带来收入的东西。银行的信用和牌照都能为银行带来收入,因而是资产。银行只有100元的资产,为什么却能“无中生有”地贷出去110元?因为多出来的10元贷款背后的资产是信用和牌照,不是“贷生存”,依然是资产创造贷款。当银行的信用消失,它就无力再“无中生有”产生10元的“私货”了。

主流宏观经济学上有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规律,凯恩斯从这三个规律推导出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政府调控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政府调控经济必备的葵花宝典,各国政府对此理论无不顶礼膜拜。谢教授从逻辑上指出了该理论的错误,因为凯恩斯的这些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而局部均衡分析的前提是“其他因素不变”。但是,其他因素在现实中不可能不变,局部均衡分析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比如,消费倾向递减,并不能说明有效需求不足,即使消费倾向递减,这种递减也不能说不好,原始社会消费倾向很高,生产的东西基本上全部消费掉了,难道就好吗?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是需求不足或所谓的三大心理定律,而是如谢教授指出的那样,是源于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在乘数的放大下,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引起经济连锁反应,导致GDP上下波动。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比如,BB机开始流行的时候市场需求很不错,但是手机普及后,你再生产BB机就没有人要了,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再继续生产就是生产错误。这种错误向上下游企业传播,改正错误需要时间。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形成新的需求,而人的欲望无限,这些需求不久就会过时,又一些新发明开始流行,经济就是这样不断起伏波动。自然界每日每时的气温都不一样,如果把一年的气温按日期绘成曲线,这曲线一定波浪起伏,这是大自然自身运作的结果,人们不需要熨平这条曲线,只有安装空调,才能做到冬暖夏凉。经济周期何尝不是这样呢?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属性,无需政府干预,政府要做的也是准备好空调,这空调就是推行法治和清晰界定产权。

通货膨胀是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地持续上涨。主流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其实这都错了。还是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得好:“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谢教授更直接地说:“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多了。”他认为只有货币超发的通货膨胀,没有什么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谢教授分析了货币超发的两种情况,一个是主动超发,一个是被动超发。主动超发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被动超发是这样的,因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商品和劳务减少,但是货币总量没有变化,只是商品少了,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大家都晓得通货膨胀不好,那么通货紧缩是不是就好呢?谢教授告诉你,这两样都不好!通货膨胀增加假GDP,通货紧缩减少真GDP,只有货币稳定,才能让经济健康发展。

主流经济学告诉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架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但谢教授却告诉你“只有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有多少投资,才能生产多少产品,然后才能有多少消费。投资是什么?投资是减少当期的消费,将来生产更多的产品,目的是将来更多地消费。GDP的核算与GDP的生产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你可以按照消费来进行统计核算,但你不能把它当成GDP,更不能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人们活在世上,发展生产,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改善生活、满足欲望而生产。你要消费,得先有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又取决于你的生产能力;你消费的东西,从另一角度看是别人生产的东西。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消费的源泉是生产,而生产依赖于投资。消费是目的,投资是手段,主流经济学混淆了目的和手段。谢教授还语出惊人,说“越富裕,越增长”,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谢作诗教授的这本《宏观经济学新论》,名曰“新论”,却非理论创新,而是从经济学的公理假设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重写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最大化公理就是其“源头活水”。书中观点清澈见底,过滤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泥沙,还原了经济学的本来面目。主流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完全是割裂的,宏观经济学是一座朦朦胧胧的空中阁楼。谢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将公理假设中的“约束条件”定义为主观约束,这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却让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从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融为一体。

科斯讲:“经济学能够告诉人们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原理。”张五常讲:“直向浅中求。”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亘古不变,经济学哪需要那么多理论创新!主流经济学最近几十年在数学化的道路上狂奔,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结论不是错误就是没有用。看那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满纸方程式,数本糊涂言,难怪张五常教授抱怨现在的经济学内容“空空如也”。其实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都是按常识做事,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理论。

谢作诗教授自称“呆哥”,他大智若愚,童心未眠,傻得可爱,本人虽与他未曾谋面,但早已成为他的粉丝。2004年他的一篇题为《需求曲线:武断的假设》的文章让我惊讶不已,他后来在“经济学家茶座”上的文章也让我喜爱。2018年在网上订阅“谢作诗的经济学课”,随后又拜读了《没有市场失灵这回事》、《贸易是战争的替代》及《人人都是“资本家”》等大作,受益匪浅。这本《宏观经济学新论》是谢教授精心打磨的一件精品力作,它逻辑严密,语言通俗,娓娓道来,向你讲述宏观经济学最朴素的原理。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写散文要“形散而神聚”,所谓“ 神聚” ,是说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谢教授的经济学也有“神聚”的特点,他的文章和著作,中心思想都聚为这样的一点:保护产权、发展市场经济是富裕的基础!

请你读一读谢作诗教授的这本《宏观经济学新论》,感受一下“呆哥”在学问上那股较真的傻劲,让它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2021年10月29日于沪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谢作诗《宏观经济学新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