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一个指南针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提起吴非老师,大家并不陌生。之前他所写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等书,都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寒假,我再次细细品读了吴老师的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吴老师的敬意再次油然而生。

        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读吴非老师写的书,你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朴实,你会让他充满智慧火花,耐人寻味的语言所启发,你会被他那种对教育的敏锐所深深折服。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一篇甚至是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有时看着看着,便会停下思考,问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吴非老师的很多观点让我颇有同感,如:“不宜推门听课”、“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课堂上,教师也在学”、“作业格式要规范”……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让我们去透视事件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回到了“人性的常识”,回到本真,才会让人站起来!读这本书,有几点令我印象最深: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二、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表情”已准备好了,这符合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爱”与“恨”,却要声泪俱下,这恰恰引导他们“失真”。所以,只有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进文本,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

        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所以,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

        三、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使人聪明,阅读使人漂亮。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导向,她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或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给我的三点思考:

        第一、心中有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吴老师说:“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又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进步,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认识,以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同时,心中有学生,不仅仅是备课时备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更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他们产生共情,真实地感受他们的情绪。说到真实地感受他们的情绪,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犯的一个小错误(提问学生后,有时忘记让他坐下)。而正是“忘了让学生坐下” 反映出课堂主体定位的问题。当提问学生后没有及时安顿好学生,对于当初的我觉得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遗忘而已,可是对于这名学生而言,或许感受到的是疑惑、是不确定、是忐忑不安,而这件小小的事情也正说明老师的眼中有比学生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授课内容以及当时问题的答案。而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也正说明了自己在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不够。吴老师的文字再次提醒我:课堂的细节关注能力的提升是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基础。

        第二、课中有内容。现在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再单一关注教材、教参、教案上的内容,还会关注课堂,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自然PPT的使用就必不可少。PPT的使用确实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比常规课的内容更充实丰富,这些自然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确实也容易出现过度使用或滥用多媒体的情况,比如:从别处拷贝课件,直接拿去上课;有的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而时间长了,学生就懒得再思考,适应了“灌”。因此吴老师提出要少用PPT,尤其小学的教学要尽量地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还一个清晰的课堂,使课堂不失其本,让教学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以更简单、更朴实的形式呈现,真正地做到学生学有所感、感中有悟、悟有所获。

        第三、教中有自己。吴老师还提到,在课堂上,教师要语言简明得体,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时而简明扼要、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幽默风趣,并且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应付考试,更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更提出了:不要以教科书和领导权威的见解来左右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坚持学思结合,每天及时反省吾身。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真的很需要在教学中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只有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禁锢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以身示范,课堂上才有更多的学生敢于展开自己思想的翅膀,和教师一起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真正地让课堂属于当下,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是老师的,也是他们的。

        掩卷沉思,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我职业的灯塔,为时而迷茫的我找到归途。阅读吴老师的文字,总让我想起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许是因为他对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奈,同时对教育饱含着深沉的爱的原因吧。

        如果说吴老师是一位指路者,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打磨自己,真正地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脚踏实地做教育、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心中有学生、课中有内容、教中有自己。在此,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因为其中很多事例真的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也很值得我们再次阅读、反复阅读,相信我们在之后的反复阅读过程中会有更深刻地感受,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2、2、18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书 一个指南针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