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坐在大金鹿的后座上,看着西边的群山向身后闪退,那时双眼紧盯着山峰,一切都是灵动的,仿佛群山是有生命的,自行车快了,山就快些远去,慢了,山行也就慢了。那时没有高大的建筑,空气澄澈透明,一眼可以望到二十几里地外山上的松树,甚至于远处胶济铁路上喷着白烟远去的火车。每天傍晚,看着太阳西沉,滚落进群山的怀抱里,那时不懂,以为那是太阳休息的地方,跟着大人们把那里叫作太阳窝,现在想来,倒是蛮有诗意的。
对于群山,孩子们总是向往的,畅想着群山之巅的美景,甚至于蛇蝎,因为属于泰沂余脉的群山之上,盛产东亚全蝎,在那个时代已经属于贵重的药材,清晰记得去镇上收购站卖槐米看到的海报,上面写的就是东亚全蝎的药用价值。一切都在诱惑着半大小子们,经常在风清气静的日子里,遥望群山,畅想着在山顶跳跃,奔跑,大声地喊叫,倾听群山的回响,到山里去,这是属于平原的孩子们的梦想。
但年龄小时,不敢太过造次,如果离家太远,让父母太长时间找寻不见,回家后必是一顿暴揍,而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少年懵懂的心已经足够坚强,面对远处的风景和诱惑,终于抵挡不住而蠢蠢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也渐渐地宽松起来,在农闲时候,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光。
于是在某个春节后的二三月间,我们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奔赴魂牵梦萦的群山,三四个人,好没离开多远,伟民就被他母亲追了回去,老人家说,山上雪正在融化,四处是融水,这时上山不安全,也正是因为关于雪的描述,更让我们几个向往,因为那时平地里白雪早已化净,土地已经变得松软,一脚踏上去,就像踩在海绵上,让人像喝醉了酒般摇摇晃晃,我们几个一路走,一路跳,十几里地就在不经意间走过。
我们几个从劈山南面的一座小山向上,穿过一大片柏树林,沿着采石场上面的山脊,向着劈山的山顶进发,初到山顶阳面时,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在山顶上吃完带着的煎饼,喝完装在串香白酒空瓶里的白开水,休息片刻,一步步逼近劈山山顶。
劈山,位于城市西南角云门山偏东南一些,东临磨脐山,北面云门山。云驼诸峰与其山势相连。主峰远望似刀砍斧劈,一分为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其为:“劈头山”,古建德水(今称七里河,云峡河)的发源地,其海拔有500米,为四处群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
当时劈山山顶南峰和北峰之间是一道三米多宽的缝隙,站在山风中,有些飘忽的感受,向东远望去,一样望不到边,沧海桑田,天边的一抹深蓝,仿佛大海就在眼前,稍微近些却是错落有致的乡村和城镇,以及一个盆形的所在,此处山巅,可以遥望东边的丘陵,以及此处向东南拐了一个弯的山丘,一条弥水从中间穿过,整个所在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犹如置于聚宝盆中,此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整个昌潍大平原上更以盛产黄烟而名闻神州。
巨大雄浑的氛围,在澎湃着少年们的心胸,震撼着少年们的心灵,此处不同胸怀天地的感受,但在那一刻,深刻地触及到了让人为之振奋的东西,那是一种在日后可以称之为情怀的东西,而情怀也是在那一刻起植入内心并开始茁壮生长。
那一刻的山之高,山之大,山之雄浑,在转身回眸时,被彻底的强化,至今忆起,历历如左,群山蜿蜒,无边无际,近处和远处还有皑皑白雪点缀其间,山连着山,山挨着山,紧密如兄弟般,心手相牵。
那一刻仰望苍穹,日头明晃晃的,让人把持不住,在风中的山巅有些无助和渺小,风吹过,仿佛群山的言语,底蕴深厚。
之后是沿着劈山的北坡缓缓下山,有一段是近乎垂直的陡坡,覆着白雪,一旁是万丈深渊,一边是陡坡绝壁,那时不知惊险,一路手脚并用,倒也没有什么危险发生,其实真整个下山的过程缓慢而惊心,现在回想起,果然只能归结于小子无畏。
从劈山下来之后,缓步一段距离,穿过树林和田地,就来到了云门山的东南缓坡,踏着山石,一路上山,倒也轻松,那时也没有围栏,一路上的山来,也没有查票的,那时其实手里一分钱也没有。几个毛小子攀着巨石上山,登上东阆风亭,让初春煦暖的山风拂过脸庞,欢愉之情溢于言表,绕山顶而行,观深不可测的云窟,细细审视摩崖石刻和崖壁上的石窟造像,一种古朴而又细腻的美,让人整个心灵为之净化,不懂佛法,却不敢造次,一种膜拜的情愫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佛法无边的写照。
云窟是一个狭窄的类似深井的一处所在,深不可测,夏季里阴雨天会有云雾蒸腾而出,故名之为云窟,旧传隋朝的北海人李清曾入窟学道,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一书中的《地道人独步云门》就提及这个传说,传说其入云窟观两位老者下棋,棋局完结推窗望见自家情形,复又翻窗入城,岂知岁月已更替,洞中半日闲,凡尘已多年,四处茫茫找寻不见。少年们当时不知道出处,但左邻右舍口中关于这个说法也是流传已久,那时站在云窟边,幻想着底下的世界,在那个年代一种超现实的情感升腾,那种超现实只有在从收音机收听《西游记》时才会有。
从云窟过去就是云门洞,云门洞有一个传说就是二郎神挑着劈山和云门山,行至于此,劈山山顶一分为二,于是两座山就落于此处,形成了现在的景致。而我更喜欢的就是另外一个传说,是与山下青州城中的衡王府相关,衡王府层出现于《红楼梦》中,传说郡主到了婚配年龄,待字闺中,一日忽发奇想,放言谁若能在云门山顶挂上一面镜子,在山下的衡王府能够看见,就婚配于谁,于是公子哥们斥巨资购买大镜子悬挂在山顶,但无奈距离太远,都看不见,唯有一年轻石匠,对公子哥们的行径嗤之以鼻,收拾起斧头和凿子,叮叮当当之后,就有了山顶的云门洞,恰好在衡王府的位置望去,整个洞口清晰可见,好似一面明镜当空挂,于是井塘村的小石匠抱得美人归。
那时,站在洞口,感受的是山风的浩荡,山风阵阵,有些寒意,悲壮之情由心底而生,那时,头发立了起来,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那时,切实的感受到了悲壮的意味,天地山峰,远山静卧,平原如海,海岱雄风,吹乱了头发,吹皱了衣衫,却吹不醒少年的英雄梦。
除了云窟之外就是万春洞,万春洞里睡得的是扶摇子陈抟真人,明朝雪蓑题写的《山居吟》对其形象进行刻画:
野宿石庆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其时,少年们不知太多的细节,那时只是好奇罢了,连陈抟(tuan)的抟字也不知如何去读,只是从一旁游客的口里得知一些琐碎的典故,只是后来,才知悉了更多关于陈真人的事情,这是后话。
之后是几米高的巨大“寿”字,人不及寸高,站在巨大的寿字下,远不及寿字的高度,一个大写的人生,静立在那里,除了赞叹字的高度,却无其他的感受。之后是望寿阁,望寿阁中,向着山北的城市望去,一座城,坦然静卧在那里,没有恢宏,只有安详,那是我最早之于城市的印象,尽管在二十几年后这一切都在反转。
最后我们沿着松涛阵阵的山路一直到山门,走下山,重回到平原的怀抱。
最初的记忆,加上后续的积累和感受,有了太多的文字,甚至于拖沓,但却是真情流露,因为那次远游,知道了世界之大,背负青山,仰望蓝天,一种情怀就此生成,在坚实的昌潍大地上扎根,成长。山海之间,丰饶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海的辽阔,山的威武,这一片深情已付这片土地。
那一次的远游,加深了之于山和远方的向往,这么多年过去,对于那次登上还是记忆犹新,于是才有了后续的几句:
寂寥门前树,夜阑舞狂狷。
静卧听松涛,月近消愁烦。
一种向往由来已久……
少年游后,一种思想的远游却从未止步,穿越历史的沧桑,以及地域的宽广,心有多宽,地有多远,心灵触及之地,一样被泛化了山与海的情怀,那片山,那片海一样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