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第八讲知识要点

“类神经症”是老师口中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有内心冲突但心理依然正常的来访者。他们的典型认知是“知道”,而典型行为是“做不到”,典型情绪是“焦虑”和“抑郁”;理论和经验都让老师相信:他们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心理咨询师不是直接满足求助需要的人,但心理咨询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让求助者了解自己有什么需要,并进而教会求助者由表达负性情绪代之以正面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因为,动力心理学早已证实,由于压抑之类自我防御机制的存在,多数人其实都不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而多数时候只能以抱怨、发脾气等方式来变相表达自己的诉求。更为现实的是,有人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自我实现而苦恼,在咨询中才发现,TA连生理需要比如性和睡眠都不能自我满足!马斯洛著名的需求理论,为“类神经症”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极其实用的思路和策略

(以上是老师第八讲的摘要,读了三遍,稍微有点清晰老师一环扣一环的思路)

根据《基础》折角顺序整理如下: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

鉴于在情绪中自我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顺路整理下自我的知识点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机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形成发展三阶段

1、生理自我(8个月--3岁左右形成)

2、社会自我(3岁--13、4岁)

3、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和自信得到特别重要的发展。

类神经症的咨询理论

安全感(被破坏,孩子与生具足100%)----产生自卑(代偿、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苛求完美(焦虑)----1、若求而不得,动机受损逃避(对现状的逃避)【抑郁】----2、重复做,明知做不到还要做【强迫】----3、虚幻【精神病】

苛求完美状态,求助者处于焦虑中。

先正确地看待焦虑

焦虑的益:

1、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

2、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

3、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

4、推动人格的发展

5、严重的焦虑同时也具有创造性

焦虑分类

1、客体性焦虑(恐惧)又细分为原发的客体性焦虑和继发的客体性焦虑

2、神经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这样的患者认为危险来自于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焦虑症状的三大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漂浮焦虑、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2、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3、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4、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过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其次

分离焦虑(待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修第八讲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