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农村人“愚”并非因为不识字

有人说农村人相较愚昧是因为农村人不识字,不能利用书本知识跳脱自身的生活环境,所以如果想让农村人摆脱愚昧状态必须要让农村人读书识字。但在《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看来,农村人没有识字的经济及政治基础。

农村的生活结构是趋向稳定的、“不破不立”不适用于农村发展。这一发展特征在文章中有一段话可以充分揭示这个环境的特征:“《西方陆沈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阿波罗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客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的。乡土社会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稳定的观念来源于对土地的附着。土地是固定的、不可移动,人附着在土地上,也不能移动,落地生根,一个村落可能几百年都生活着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同时,土地生产并不需要像商业社会一样有一个庞大的运作系统,每个人之间都息息相关。土地生产操作每个家庭都可以独立完成。农村土地的固定、和不需要合作生产的特点形成农村稳定且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结构。在这样一个结构下,不需要过多的变化和突破。年复一年的生活和生产都是相似,长辈的生活经验就是颠补不破的真理。这些经验口口相传就可保存,不需要文字进行保存。农村人也就没有了识字的必要,因为文字没有产生的土壤和根基。


而通常说的农村人“愚”也并非因为不识字产生,不识字只是一个表面诱因,真正的原因来源于农村的生活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时在《乡土中国》里关于通常农村“愚“的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即农村人并非“愚”,而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现代商业社会的知识结构不同。作者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自己和同一批下乡的同事的孩子普遍读书比农村的孩子好,大家都认为是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更聪明。但是农村孩子捉蚂蚱的技能却比城里的孩子好。所以不能说农村人“愚”,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知识结构。

这是作者给出对于“愚”的另外一种解释,这是一种乐观的解释,从整体的生活结构来看,农村求安稳,现代社会讲究“不破不立”,在于追求生活的创新及无限可能。这个观点本身会促使人不断发展进步,而希望维持稳定的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思想的僵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农村人“愚”并非因为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