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论语》1 - 草稿

序言

每日为日更不知所写有点烦恼,天天记流水账从长期来看,意义不大,索性把经典重读,既可完成日更又可系统学习,何乐而不为?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记得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时乔致庸在老师的点悟下,通过读《论语》而悟出为天下商的”大商人”思维,从而走出困局,成为一代晋商的代表。当时心有所动,有重读《论语》的冲动,但冗事繁杂,并没有行动,于是只停留在想想,而没付出行动。

《论语》是大学中文必读书目,读过,并没有系统认真地读。年少心思浮躁,也没有从事学问之路的打算,并没有认真读书。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现在补补课,加强古典文学修养,也许对于它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人的一生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的。

关于版本上,我手上有中华书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陈晓芬、徐儒宗《论语 大学 中庸》合本,微信读书上还有很多免费阅读的译注本,我选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言的《论语译注》和江西人民出版社陈典译注的《论语》,对比了几个版本,译注大同小异,最后我选择了江西人民出版社这本,因为它排版比较清晰,同时增加了陈颢陈颐、朱熹的注释加以参照。

我的阅读计划是日拱一卒,每日一小章,争取把其中精华语录背下来。然后写点学习理解作业。

那就开始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章,孔夫子告诉我们学习是第一重要的。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很明确,学习必须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是终生学习。这个“时”原义是“在一定的时候”或“适当的时候”温习实践它,朱熹把它解释为“经常”,我把它引申为终生学习。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想践行这个原则。不是说学历修完了工作稳定了就可以不学习了,不学习随时被社会边缘化。

第二,与朋友或同好的交流、讨论以期提高。古代汉语中“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也就是同学,以为学习走到一起,但不一定就是志同道合者;而友则是同气相求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友”才是指志同道合者。

中国古人很智慧,许多词都各有功能。”乐”与“说(悦)”也是有所区别。古人认为: 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学习而得来的快乐是发乎心的,而且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快乐,是长久的,有深度的。而朋友相聚时的快乐是即时的,有时效性的。喝顿大酒参加个趴体,它的快乐持续性估计也就2-3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有朋友从大老远来看你,可见你们交情不错,当然高兴。另一种解释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当然这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学习是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而不是独钓寒江雪唱只独角戏。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批评,既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也不符合学习的社会属性,当然不可能有长期的进步。

过去是朋友必须坐在一起或是书信往来才能讨论交流,而现在呢,写公众号、网络站发布都是交流手段,可以督促自己,得到认可,也可以向他人学习。现在我们比古人幸福多了,走互联网,坐家里都能够与世界相联通。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有两种解释:一是耐得住寂寞,暂时没有欣赏和喝彩,也能沉住气。就如发没有人看也得坚持写一样。二是,和你说话的人也许不懂,知识不够。但是你也不生气,也不指责和瞧不起他,反而耐心解答疏导。这就是一个人的修养,君子之风。

无论如何解释,这都是要我们加强修养,不以赞赏喜,不以无人喝彩悠,不自卑也不自傲,培养沉静的君子之风。

道理虽简单,但是要坚持终生做到不容易,这就是“时习之”的意义,努力做一个谦和温和的人。

(上午太匆忙,现在补充了一下我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故而知新—《论语》1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