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茶 饮料 和酒

        昨天晚上十点,朋友约我出去吃饭。总觉得她说话的语气表达着心情的不愉悦。几次确定了人数的确是少,且并无陌生人的前提下,又鉴于之前的多次爽约,然后欣然答应。去她下班的地方会合,打了车说了地名,才知道吃饭的地点是我家楼下。然而聚会的人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喝了大半杯咖啡。在旁人的酒精游戏里,我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于是借故告辞。

        她不会喝酒,我后来也不喝酒。

        格格不入的,也不光是酒场上的觥筹交错,还有性格上喜欢安静的偏执。

        酒,说不准是好的还是坏的。自从几个月前知道酒精对人体的损害后,便养成了滴酒不沾的习惯。身体习惯了这种状态,再沾上一星半点,就反应出极大的不舒服来。

      再着,酒精容易麻痹人的意志。让原本清晰的头脑变得混浊。情绪就着这个空挡,全部发泄出来,也管旁边的人是谁了。给旁人带来麻烦,还有华丽的借口推脱,哎呀,不好意思,喝多了。至于借酒给旁人找麻烦的,更是多不甚数。

      咖啡 茶 和饮料在聊天时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聊天解渴的媒介。虽然喝酒也在聊天的范畴里,但是内容的价值却不同。酒让人脑子混乱,软饮让人脑子清醒,且在清醒中促进两个人的成长。把思考过的东西,变成言语再进行梳理,因为是两个人,这思想又叠加一份。聊的是一份天,却能收获两份精神的愉悦。

    聊天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和咖啡茶饮料,无关。自然,也很少选择酒。(至少我们是这样的)

    当见过认知更深刻的人后,就很难降低自己的思维。也显得在人群里格格不入,并非鹤立鸡群,而是被当成异类。比如,两个人分析自己最近的行为,是否有不当的地方。分析近来的思想,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又去找出一套可行的待人接物的方法来,一聊两个小时也就过去了。然而这话是万万不能在其他不合适的人那里提起的,若是提起了,纵然没有当场对你吐出装逼两个字,也会在后来的无数次背地里,发出变异的吐槽。

      最近和家人讨论起一份心态的解读和调整。是对条件(所有)比自己好的人或者家庭,不泛酸,不谄媚。对比自己弱一点(所有条件)的人或家庭不居高临下,不瞧不起。得出的行为是,不对已经得到的信息(不管是否已经被添油加醋了),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不持续添油加醋,对得到的信息多思考一下。两者仿佛没有关联,实际上,千丝万缕。我想着,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不容易了。

      后来,我们就着果汁,讨论人际关系里最为重要的操作模式。她年纪略小,得出的答案是求同存异。我得出的答案是,尊重。人和人之间,如果都做到的尊重对方,必定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尊重不是忍让,也要明白自己的底线和各项选择。比如,伯父教导家中女孩子们,在婚姻中,若是受了委屈,要先反省自己。我还是觉得,受了委屈该先“揍”回去,才反省。这样,保证了下一次对方给你委屈前,能够有前车之鉴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的结果。当然,反省也是必须的。

      反省是尊重,不受委屈是底线,“揍回去”与改变是选择。

      如果说,两个人能够坐在一块,喝茶,咖啡,水,一定比喝酒要好很多。前提是这个人,和你是合适的。总不能,你想着咖啡糖分的问题,她想着晚上钓凯子。这样,也不必浪费茶了,茶比酒贵。甚至可以少说几句,话说多了,头会疼。

     

   

   

       

你可能感兴趣的:(咖啡 茶 饮料 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