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丧的前一天

关于这两天发生的事,我是真不想去写。

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写下来意味着重新回顾一遍,真是不想啊!

八月十四公公去世。

因为明天是十五,大伯哥和妯娌决定秘不发丧,等过完十五再通知大家。

是啊,亲人都从外地回来吃团圆饭,一家人都热热闹闹的,咱怎么忍心破坏这美好的团圆时光呢?

谁听闻这样的噩耗,谁不糟心吧?

大约中午一点多,大伯哥估摸着大家都吃完饭了,打电话通知的。

家里不大会来了不少人,有一家一户的,有邻居。

一家一户的富哥给办白公事的人打了个电话,每个村里都有管这种事的人,我们都管这个叫大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反正音对)。

随后大知就赶到了,联系了丧事一条龙服务,人家很快就到了,带来了冰棺,他们几个大男人把公公挪到了冰棺里。

因为屋子太小,我一直在天井里,我只是隐约看到的。

后来大知就安排人开始操办丧事。

富哥去买了只领魂的白公鸡,把它拴在冰棺旁边。

大知赶紧安排祭品,准备三样点心,准备长明灯,准备烧香等等。

三样点心去村里小卖部买就行了。

长明灯点上了。

香也点上了,但香点上了就不能断,下段香要在上段香没点完之前点上,不能间断。

所以得有个人专门盯着。

这个有点麻烦。

还要找人来烙打狗饼子。

一家的两个嫂子帮忙和面擀的。因为公公是90岁的高龄,要擀90对,擀了两个大饼才凑够。

还得安排人去弄柏树枝子,还要去弄柳树枝,把白纸缠上,弄丧棒,让重孝子拿着泼汤用。

我和嫂子负责找这些家伙事,家里没有的就去买,反正要置办好这些东西。

麦秸,谷子秸要铺到冰棺两侧,让重孝子跪着用。

这些都是妯娌托人弄的。

以前我和孩他爹回老家的次数少,很少和老家的人接触,对这些父老乡亲没有什么印象,这次我感到了浓浓的乡情!

庄里庄乡的人和一家一户的兄弟出来进去的忙活,每个人都尽心地办着分内的事。

下午五点多时,大知让我们出去泼了一边汤。

有两个人抬了一个铁桶,说是把桶里撒一些白面这样就算汤了。

两个人抬着铁桶在最前面走。

前面有两个吹鼓手在旁边吹着,还有个女的拉着音响在后面跟着。

再往后就是大伯哥,孩他爹,侄子和儿子,妯娌,我,我后面还有一家一户的嫂子啥的具体是谁我闹不清,也没有心思去看去问。

一般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

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搀扶。

路上不少庄里的人在看热闹,我估计他们会讨论公事的大小,公事办的怎么样,儿媳妇哭没哭等等。

我们都不会扯着嗓子带声调的哭,只有默默地流眼泪。

只有妯娌时不时地哭上一嗓子:俺那爷啊,俺那爷啊,你怎么就撇下我们不管,走了啊?

但也就那几嗓子,过后妯娌就与搀扶她的嫂子热火朝天的聊起天,什么侄子明天回来,侄女明天也来等等。

队伍缓慢地走着,哀乐响着,大伯哥和孩他爹的头低到尘埃里。

我呢,垂着头,只有啜泣。

真心觉得这种泼汤的仪式挺好,让我们可以追忆逝者的生平,可以反思我们对逝者的所作所为。

好不容易到了土地庙,我们全部跪地磕头,磕了三个头后,就地沉思,当时场地真静了,一点声音都没有。

全程我没有抬头,大约跪了有个十分钟,我们再起身返回。

我是头一次参加这样的事,具体都是什么仪式一点也不懂。

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家里。

帮忙的人都去饭店吃饭了。

当时忙活的时候,不觉得咋样,等到帮忙的人都去吃饭了,就剩我们一家人了,孩他爹和大伯哥在屋里守着公公,我和儿子还有妯娌都坐在院子里。

看着冷冷清清的院子,想着从此再也见不到公公了,突然心中悲痛。

我不会哭天抢地的大哭,只会抽搐的哭泣,眼泪哗哗的流下来。

儿子头一次看到我这个样子,他也是满眼泪水。

办公事的人吃饭回来给我们拿了一些饭,我们胡乱吃了一点。

帮忙的人陆续退去,整个院子又剩了我们一家人。大伯哥说让我和儿子去他家住下,这里他和孩他爹守着。

大伯哥和孩他爹都两天没合眼了,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也替不了他俩啊,他俩都是重孝子。

我和妯娌,儿子去了她家,儿子在侄子的床上睡的。(侄子在外地,明天赶回来)

我和嫂子睡她床上。

我这是第二次睡在妯娌家,第一次是我刚嫁到老公家,过年跟着老公回家过年,在妯娌家睡的。

没想到第二次来竟然是因为这个。

一晚上我也没怎么睡,翻来覆去,光看着窗子外的天胡思乱想,临明才打了个马瞪眼。

大约五点多时,大伯哥回来开三轮车要去墓地不知干啥,妯娌也起来做饭了。

我稍微在床上捱活了会,我也起床了。

妯娌热了热昨天剩的菜,有鸡肉,有肉丸子等,我就着吃了一个煎饼。

我去把儿子叫起来,他吃着饭,妯娌也忙着,我提溜着菜和饭去给孩他爹和大伯哥送饭。

路上碰到了妯娌的邻居二嫂,她给拉来了谷子秸送到我家,非捎我一段。

她把我捎去了公公原来的小院。

门口已经有好多人在忙活。

我赶紧把谷子秸抱进去,并感谢了邻居二嫂。

邻居二嫂回家吃饭了,并说等会再回来帮忙。

我赶紧招呼大伯哥和孩他爹吃饭。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丧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