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逃不出童年的阴影

我始终相信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其童年的经历来解释。《亲密关系》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讲的是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爸爸是暴力倾向者,那么他的女儿未来也大多会找一个暴力倾向者作为爱人,从根本上来讲是家庭的潜移默化所影响的,就有人就这个现象提出了 “复刻苦难” 这个说法,其实是弥补了孩童时期缺乏的感情,不是说她缺乏接受暴力倾向的感情,而是去克服暴力倾向。

根据这个说法我认为,女儿出于本能应该是通过改变有暴力倾向的爱人从而收获童年所没有拥有的感情,也就是说父亲所未给予的,她希望通过改变爱人而获得。

所有人在孩童时期所留下的阴影,其实都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可能储存在了内心深处。


图片发自App

一位朋友曾经谈起他的父亲,回忆小时候父亲对他的管教,一言不合破口大骂是父亲的常态:“你太让我失望了!”,“为什么这点事情你都做不好!”,甚至“我养你干什么用?”,“你怎么不去死?”这类的话更是家常便饭。

结果导致了我这位朋友极其强烈的少年叛逆,硬生生的不顾父母阻拦出国留学,而这对父母也跟自己的儿子赌气,连续几个月不给他生活费, 不闻不问 … 天知道他这几个月是怎样度过的。

但最后的结果是父母百般示好,让儿子回到他们身边,可二十年的伤害又怎会被轻易原谅,但最终这位儿子还是做出了让步,毕竟是父母,他这样想着。

在后来有一次我们发生了争执,当我还在为自己的选择阐述理由时,他突然间提高了几倍的音量,瞪着眼睛朝我怒吼:“你不用扯这些!你闭嘴吧!别说话了我求你了!”

我被他忽然转变的态度吓了一跳,惊恐的看着他,这时他的态度软了下来,把头扭过去没有说话;我小心翼翼的问:“你…你刚刚的样子怎么了?”他低声说道:“我就是…突然没控制住…”

其实问题可能不在于我的对与错,而是在争论的时候他瞬间想起了小时候的创伤,以至于怒吼,发疯一样的想要阻止这一切,并要求对方必须向自己妥协。但如果他小时候不曾有过被父亲痛斥指责的惨痛经历,平时的争论也不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阴影以致于在他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他父亲的形象,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其实在人选择伴侣的时候也会反映出自己的家庭关系,简单来讲就是父母其实是人最基本的参照,父母的相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


一位女性朋友在我认识她的几年里换了好几任男朋友,而她的理由总是简单直接 — 要么是金钱观世界观不一样,要么就是没话聊,就是所谓的灵魂交流,而提出分手的一般都是我这位朋友。

她是单亲家庭,和母亲生活。我认为单身母亲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孩子撒手给家人,自己逍遥快活型;第二种是打拼事业型,对于身边人的要求往往也是高标准高要求的;第三种是全心全意关爱孩子的类型,恨不得把全身心都奉献给孩子,这也是最恐怖的一种类型。

她的母亲属于第二种,由此可见,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她没有父亲作为参照来分辨男人的好坏,而是全都来自于追求自己的男人。她容易陷入感情,又会很快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一脚踹掉,她这几年的情感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她能随时被示好的男人打动,也会把意乱情迷当作刺激的找寻真爱,但她的高标准高要求都是在见识过对方的真实面目之后才发现的。


原生家庭能形成人一生的轨迹,所以我一直认为,在一对夫妻做父母之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先学习如何经营婚姻,再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读过这一篇内容应该就能对很多行为作出基本的判断,从别人身上能更好的发现自己。最后引用《亲密关系》的一段话: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互相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总是逃不出童年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