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

《道德经》第一章解析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译文:大道是能够使用的,但它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称谓和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解析:道可道,其中第一个“道”很好理解,它作为名词,是指有物混成的那个先天道体。第二个“道”则颇多争议,主流思想认为它是“说”的意思,通常解释为:“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那个大道了”。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老子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写出五千多字来描述“道”呢?而且在与老子同一时期的文章里,一般都会用“曰”来表示“说”的意思,而不会用“道”。因此,个人认为,这个“道”并不应该解释成“说”。

众所周知,“道”的本意是供人行走的道路,所以“道”作为动词用的时候,自然就有经过、取道的意思。(如古时说皇帝路过离宫,则说“道离宫”。如果在离宫留宿,则说“幸离宫”)基于此,“道可道”我认为不是“道可说”,而是:“道可行”。老子是在告诉我们:“道”是能够使用的。

“非恒道”这里的“道”指的是第二个用作动词的“道”,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道法”或者“道用”。由于每个人的习性、认知、生存环境等条件有所不同,人们对于“道”的使用方式也必然会是各不相同的。有人用道治国,有人用道修身,皆是因为每个人的“道”不同,所以走道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了。因此,这个“道”是千变万化的,是与时俱进的。而第一个作为名词的那个浑然天成的“大道”则是不变的。如同《周易·系辞》所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正是“道法三千,条条通大道”的最佳解说。

接下来我们说“名可名”。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确定“名可名”中,第一个“名”就是名词“名字”的意思。第二个“名”则同样也是动词。由于古代没有路灯,人们在走夜路的时候互相看不见,为了避免冲撞,就会边走边呼唤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名”做动词用的时候,就是指自己称呼自己。所以“名可名”的意思其实就是做自我介绍,跟别人说:“我是谁谁谁”。我们都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做的自我介绍也是不同的。比如你见客户时就会自我介绍说:“我是负责市场开发的王经理。”但是你看见你的老领导就得说:“哎呀,您老不记得我啦,我是当年给你开车的司机小王啊!”因此,老子说:“名可名,非恒名”。这个“非恒名”当然也是指第二个作为动词的“名”。因为虽然你的称谓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但你是不变的,作为名词的第一个“名”是不变的。就像水经过蒸馏叫“汽”,经过冷冻叫“冰”,但它的实质却还是“水分子”一样。

整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在强调道是真实存在之物,并非想象也不是空谈的理论,故而他提出“道可道”,就是倡导人们去用道,去修道,去证道。因为只有证得此道,方能始得大道。这跟释迦牟尼鼓励人们去修佛是一个道理。无论道家还是佛家,他们都无比坚定地告诉我们:只要你遵照道法或者佛法去修行,就一定能够得见大道或者真佛。那么道法和佛法到底有没有用呢?毛泽东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不去用,你怎么会知道它到底好不好用呢?如果你说你不会用,那也没关系,老子接下来将会用洋洋洒洒的五千字,为你进行最详细、最耐心的解说。由此可见,老子劝人向道之心,真可谓是堪称良苦了!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译文:用无来称呼天地之始,用有来称呼万物之母。因此就能够在空寂的无中看到宇宙的微妙运化,在浩瀚的有中观察万物生长的规律。

解析:“无”和“有”是老子继“道”之后又提出来的一对新名词,他用“无”来表述天地之始,用“有”来表述万物之母。万物之母,我们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孕育创生万物。那么天地之始是什么时候呢?在道家的宇宙观里,宇宙的形成分为“易、初、始、素”四个阶段。“易”是空虚到连气都没有的阶段,“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我们现在说某人没有“素质”其实就是说他不具备最基本的形象。那么“始”既然是形产生的阶段,就说明它里面是有东西的,只是尚未成型而已。老子用“天地之始”来定义“无”就说明这个“无”也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似有非有,可无可有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比较类似于佛家说的“真空”,因为“真空生秒有”嘛!我们都知道“真空”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状态,因为真正什么都没有的顽空,是不可能生出“秒有”来的。

确定了无和有的概念之后,老子接着又说:因此,我们既要从“无”的角度去体悟大道之中这种“非空非有”的玄妙状态。也要从“有”的角度去观察“道”在世间创生万物时那种喧哗吵闹、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老子在这里明确指出,“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有人将它引申为“出世”和“入世”两种处世哲学;有人把它当作“练气”和“练形”的两种功法。这些理解都对,因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修身治国是道,为人处世是道,吃喝拉撒睡都是道。

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此两者为一体所生,称谓各异本质却相同。它们如同丝线般缠绕在一起,是大道的穴窍。

解析:无和有是道生出来的两种表现形式,就好像一个人伸开手叫做“掌”握起来叫做“拳”一样,虽然名称不同,用途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玄”字金文是一束丝的样子,丝在染色的时候扎成束,然后悬挂起来晾晒,在晾晒的时候往往会缠绕在一起,便是“丝”字。因此,玄之又玄,就是丝线缠绕在一起的样子。在这里是描绘有无互生的玄妙景象。“门”的本意就是门户,“众妙之门”可以理解为探索宇宙奥妙的途经。又因为门在道家修炼中也有窍穴的意思。(比如命门,窍门等)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所有奥秘的关键之处。总而言之,这一段是老子在敲黑板强调:无和有这两个东西非常非常重要,你只要明白了有无相生的道理,掌握了有无转化的规律,就相当于找到了修道的诀窍,窥见了大道的门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