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二刷观后感

      如余华先生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了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福贵拼命“活着”的一生,他的一生,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无疑是悲惨的、痛苦的。在短短五十年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和外孙都由他亲手送葬,承受了一次次的死别之痛,期间还饱经战争、现实之苦。可是,以福贵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幸福的;他有着疼爱他的父母,始终跟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孝顺乖巧的儿女…他的这些经历正是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经历,余华先生用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了大时代的环境。用福贵来映射那个年代同样无法挣脱、无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后来,在福贵唯一的希望——苦根被豆子撑死之后,福贵说“往后的日子只能我一个人过了……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人在面对苦难时,能坚持“活着”本身就是一大胜利,福贵虽然屈服了命运,但仍未丧失坚持活下去的勇气,他面对自己的人生,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无论面对什么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活着”。

      余华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同样,在小说结尾,福贵虽然一无所有,但依然顽强地活着,甚至从屠夫手里救下一头快被宰杀的老牛。读到这里,我的心从压抑和苦涩中恢复过来,慢慢被软化。所以你看,无论生活对你多么残忍,你总归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就像即使被命运残酷对待的福贵,他依然选择了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漫长岁月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些磨难和挫折。重点不在于生活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回应生活。许多人,在经历磨难和厄运之后,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对世界充满恶意。希望我们能像福贵一样“活着”,活在当下,对世界心怀善意,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活着》二刷观后感)